('
不管从政治还是军事角度来讲,赵云为帅的选择更好一点。起码赵云用兵慎重,纵然不大胜也不会大败,威慑力上也许差一点,但曹真想要阻挡住赵云的稳扎稳打,恐怕也没有那么容易。庞统也不是没有政治头脑的人,既然三个人都反对了,他也没说什么,四个人汇合成统一建议,建议刘备使用赵云为陇山道偏师统帅。刘备想都没想的就答应了。赵云嘛,除了二弟关羽外,刘备最放心的人就是赵云了,比对张飞都放心……毕竟咱们的三将军的脾气也不好,刘备对张飞领军,有时候还挺担心的。至于褒斜道方向,那都不用问,肯定是刘备御驾亲征,不仅刘备,连张飞,黄权,张溪,庞统等人,都要全部出现在褒斜道,给曹真造成一种大汉主力要出褒斜道的假象。要是人去的少了,曹真免不了要琢磨,还有那个谁谁谁,这个人到底干啥去了?!现在大汉的军中,名声在外的大将就那么几个。关羽坐镇荆州,这个是张辽要头疼的事情,曹真不用太担心。除了关羽外,剩下的大汉名将在曹真眼里也就那么几个人……张飞,马超,赵云,张溪,黄权等等。这些人全都去向明确的话,那曹真真的不会去担心大汉这次北伐还有其他路线可走,这样才能为兵出陈仓道提供机会。至于领兵进攻陈仓道的将领,倒是有些争议。几大名将都不能随意调动,那么就只能从中生代里寻找一个可以担此重任的人了。候选人其实也不多,就只有吴懿,魏延,寇封三个人而已。其余类似张翼,马忠,陈式,高翔,王平,冯习,张南,李严等人,不是能力还需要锻炼,就是各有所用,不能轻易调离。吴懿用兵中规中矩,少出差错,这种突袭任务必须保证主帅时刻有清醒的头脑,临机做出正确的决断。用吴懿,可以不用担心有大败,但同样的,吴懿用兵中正,需要大胆突破的时候,可能会有所犹豫。寇封用兵就突出了一个莽字,用兵敢打敢拼,关键时刻他真的敢上,而且往往效果很不错。用寇封,可以保证突袭的速度和威胁性,但同样的,寇封这人一上头就容易脑袋热,做事不够冷静,一旦遇到那种冷静的守将,很容易被人利用。至于魏延嘛……说起来很搞笑,最推荐魏延担任这个领军将领的人,居然是张溪。在张溪看来,大汉的中生代将军里面,魏延是独一档的存在,这种又需要莽,又需要冷静应对的任务,交给魏老匹夫简直是再合适不过了。魏延这个人虽然莽,但并不像寇封那样容易上头。而且作为寇封的兄长,张溪很清楚寇封的短板在哪里——寇封打仗,就是三板斧:莽一下,停一下,再莽一下。用完这三板斧要是没用,敌人不上当,那寇封就没辙了。但魏延这人莽归莽,他到底是有头脑的,也善于自己思考……子午谷之谋虽然扯淡了一点,但人家至少独立思考了,看着也像那么回事儿。因此,虽然跟魏延不合,但国事当先,张溪还真没有跟魏延较劲的意思,果断的提出让魏延担当重任。只是这个人选吧,诸葛亮有些犹豫。诸葛亮倒不是不相信魏延的能力,诸葛亮是担心魏延会不会半途不按套路出牌,因此坏了整个北伐的战略。毕竟魏延是真的会自己思考的人,当初那个子午谷奇谋让诸葛亮印象太深了……诸葛亮是真的怕魏延又突发奇想,中途改变战略,从而影响整个战略部署。其实领兵攻取陈仓道,最合适的人选应该是张溪,其次合适的人选就是张飞。但这两人都没法动,这俩要是不出现在褒斜道口,曹真就得犯嘀咕。这么一想的话,中生代的将军们,能担当这个重任的人,也就只有魏延了。思前想后很久,诸葛亮最终没有在魏延的任用上设置阻碍,任由张溪推荐,最后交给刘备定夺。刘备还能怎么选,肯定是选魏延呗。吴懿虽然稳妥,但魄力不够,寇封虽然莽,但没人辅助肯定不行……而且刘备实在有点不放心上庸郡的孟达,也有点不敢把寇封从上庸郡调走。那就魏延呗。魏延是刘备的部曲出身,一直是刘备刻意培养的嫡系自己人,忠心肯定不是问题,这些年经过一番磨砺也是成长了不少,现在缺的就是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而已。不管从能力还是亲近关系,刘备都想要培养魏延……刘备知道自己老了,也知道关羽和张飞都老了,也是时候趁自己还有精力的时候,为下一代铺点道路了。因此,刘备立刻派出使者,秘密召魏延回汉中,委以重任。只要等魏延回到汉中,那就可以让各路军马出发,西出关中,进军长安。而在刘备等到魏延回关中的这段时间……荆州方向,关羽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北伐。在襄阳誓师后,关羽带领十几员将领并五万荆州军,再次北出樊城,进犯新野。曹魏新野守将,曹纯之子曹演领兵主动后撤,撤到邓县汇合张辽。关羽重新占据新野,以新野为前进基地,再次向宛城发起进攻。第510章 曹丕的谋划曹丕愁啊,是真的愁。在听到细作报告,刘备下诏讨伐曹魏,并且亲临汉中后,曹丕以为自己摸清楚了蜀贼的动向,立刻带领中央禁军五万人,准备驾临洛阳,充当长安曹真和宛城张辽的后盾。现在的曹丕可不敢再去长安了,长安算前线,他就算想去,手下人也不会让他再去了。更别说曹丕也没有这个魄力。可当曹丕从邺城出发,刚到孟津的时候,就接到了徐晃转过来的徐州战报,得知东吴居然招呼都不打一声,直接出兵偷袭了下邳。曹丕那个恨的……孙权这个小人,就是穿上了龙袍他也不是皇帝,居然连个宣战诏书都不下,这么不讲究的又玩偷袭?!好吧,东吴小儿嘛,基本就这个德行,如果只是这样的话,曹丕也不怎么担心,毕竟下邳的臧霸也不是白痴,拖住一段时间,等待兖州的徐晃去援助的话,守住下邳应该不是问题。但随即,曹丕接到了豫州的曹休和贾逵的上书,这俩除了互相弹劾对方之外,还告诉了曹丕一个糟糕的消息——周瑜领兵出淮南,联络广陵的徐盛,琅琊的陆逊,诸葛瑾,四路围攻下邳。曹丕气的,把这俩的弹劾书全都给撕碎了,心绪好久不能平静。但不管怎么说吧,现在的问题是,臧霸被人四路围攻,下邳告急,随时有失守的可能。这个时候的曹丕,再去咒骂曹休或者贾逵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赶紧想办法解决现在的局面才是关键。冷静下来的曹丕,立刻找来了随军出征的刘晔和满宠,询问两人的意见。刘晔和满宠都是曹操时代留下来的老人,而且两人都是智谋之士,而且都有一定的随军征战的经验,给曹丕出来一些主意,让曹丕做出了决断。首先,曹丕下旨给徐晃,让徐晃快速进军彭城,保证下邳后路,同时让徐晃总督徐州战局,赋予徐晃临机决断的权利,不用事事上报。其次,给在豫州的曹休去信,先是一顿责骂曹休放跑了周瑜,接着就让曹休赶紧的领兵去救下邳。这点上,曹丕比他儿子强的多,他还是分的清主次的。虽然说豫州那边的事儿,曹休和贾逵都有责任,谁也不是无辜的,说到底,要不是你俩不合,周瑜能找到缝隙从淮南钻出去?!但曹丕终究还是知道,曹休是自家人,而贾逵是外人……这种情况下,肯定是要先安抚贾逵,让贾逵安心,至于曹休嘛,暂时委屈一下,回头再想办法补偿一下就是了。可问题是,曹丕也不知道这时候豫州的情况又变了,曹休已经领兵占领了阴陵,准备向寿春发动进攻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