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路逃亡到这里,魏军士卒能保全自己甲胄的人都不多了,更别说还能持有兵器的人,这样状态下的士兵,你去组织他们突围……组织的起来才叫怪事呢。如果不是魏法严苛,再加上没人站出来带头,说不定现在夏侯楙已经被人绑了,去向蜀军投降了。就在夏侯楙自己都有些放弃了,想着一会儿被擒后,自己该用什么样的言语求饶的时候……眉县方向,一支五百余人的部队,打着魏军的旗号,在一员彪型大将的率领下,正在急速赶来。这支部队的到来,让夏侯楙和诸葛虔都相当的高兴。夏侯楙是感受到了绝处逢生,觉得自己有救了。而诸葛虔这是高兴于……终于把眉县的守军引出来了。虽然这支部队的人数不多,只有五百余人,但领军大将的将旗上写着“王”字,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应该是眉县守将王生,亲自领兵来救夏侯楙了。也对嘛,夏侯楙的身份确实摆在那儿呢,王生就算再骄傲,也不能不来救。事实上,诸葛虔并没有见过这个王生,但同样在魏军序列里呆过,诸葛虔还是听说过这个王生的传闻的。传闻此人自恃武勇,颇为高傲,一向对同僚不太友善,但对高层又比较恭敬……嗯,简单来说,就是看不起同僚,但挺会拍上司马屁。这样的人,放哪里都不太受人欢迎……曹真都督虽然看重了他的武勇,但对他的人品也实在瞧不太上,因此放到眉县来当镇守。眉县这个地方吧,按照当时的布置来看,地处渭河防御圈的中心,不太可能遇到危险,而且即使有危险,把王生放在这里,以王生的武勇,再加上城池的坚固,固守眉县待援应该也不是什么大问题。王生就这样,被曹真安排在了眉县当驻守将军。诸葛虔听说过这个王生,知道这人武勇,但同样好像没有听说这人有啥谋略的样子,因此一见王生只带了五百人出来救援夏侯楙,顿时也是大喜。这年头,两军交战,个人武勇的作用已经受到了不小的削弱……你就算能一打十,我用一百人围着你,你杀到脱力都别想杀完咯。所以,诸葛虔看到王生领兵杀过来,立刻下令全军集结,只留下两百人看住夏侯楙的残军,剩下的八百人,对王生所部发动了冲击。有一说一,这里诸葛虔有些大意了。真正安全的做法,诸葛虔应该是裹挟着夏侯楙且战且退,等落后自己十里路不到的魏延领兵围上来,彻底围死王生和夏侯楙,一战而定就可以了。但诸葛虔还是立功心切,同时认为这个王生的武勇,也仅仅就是那种比自己稍微强一点的地步……但事实上,王生的武勇,超过了诸葛虔的想象。再加上王生既然敢领着五百人出来救人,那肯定是对自己带出来的这五百人的战斗力很有信心……两军交战之下,诸葛虔惊讶的发现,自己的八百士卒有撑不住的趋势。八百人对五百人,本身兵力优势就不大,而且诸葛虔的这八百人,一路上都是在追杀夏侯楙,多少也有些疲惫,一时间被王生的五百人压制,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可诸葛虔知道,自己在这里可不能败……如果让王生带着五百人救走了夏侯楙,虽然对大局没什么影响,但对诸葛虔的影响,可就大了。到手的战功可就没了。基于此,诸葛虔也豁出去了,手提长枪,对着王生大喝一声,说道,“贼将王生,可敢与某一战?!”诸葛虔的本意,是提振己方士气……诸葛虔认为,王生现在的主要目的是就走夏侯楙,应该不会跟自己纠缠的。但谁知道,这个王生一听到诸葛虔说这个话,二话没说,掉转马头,一脸愤恨的冲着诸葛虔就杀过来了。一边策马奔腾,一边嘴里还发出了怒吼。“老子说过多少次了,老子的名字叫王双!!!”第545章 纠缠王生是陇西狄道人,虽然不是世家出身,好歹也是个地方豪强子弟……这年头的百姓要练就一身武艺,可没这个条件。穷文富武嘛,家里没点钱,可负担不起练武需要的消耗。自从黄巾起义以来,朝廷无力镇压,不得不允许地方豪强招募乡勇私兵对抗黄巾军,这也造就了豪强并起,地方割据的局面。只是呢,这年头,豪强和豪强之间,也是有区别的。有的地方豪强,当着当着,一路就当到了魏王,加九锡。儿子更是心黑脸皮厚,直接逼得上任天子给自己让位,自己干皇帝了。有的地方豪强,虽然前半辈子一直在跑路,四十八岁了还窝在新野小县城里寄人篱下,但始终不忘初心,坚持创业,最后抢占三州之地,如今更是威逼长安。而王生家的这个地方豪强,当年倒是也顺应潮流,吸纳流民和百姓武装自己,也想在乱世建立属于自己的功勋……但混着混着,这小日子不知道是怎么了,是一天不如一天。王生他爷爷不懂,王生他爸爸不懂,但王生本人,却认为自己已经懂了。王生认为,这一定是因为自家祖上读书不够多导致的。你看看给自己取的这个倒霉名字……但凡自家爷爷能多读两本书,自己父亲能稍微有点学问,能取出这个倒霉名字出来?!王生?!生怕别人不知道咱家姓王,非要强调一下是吧?!再说了,你看看现在的时局,天下三分,那三家当皇帝的,一个说自己是前汉名相曹参之后,一个说自己是前汉中山靖王苗裔,就连那个江东土包子,都说自家祖上是兵圣孙武。由此可见,人家祖上都是读过很多很多书的。在转过头来,看看如今州郡的刺史,太守等人,哪个不是世家子出身,哪个祖上不是名士大儒,哪个祖上没有当过朝廷大官……再看看自家,祖上当过的最大的官,也不过是别部司马而已。这就是读书不够多的原因啊。所以啊,王生琢磨着,想要让自己家族光大,那就不能继续这么“无知”下去了,以后的子孙后代,一定要多读书,多亲近那些读书人。为了给家族后代做出表率,王生决定,给自己改个名字,叫王双。至于为什么改名叫王双……因为好事成双嘛。王生虽然读书也不多,但这么浅显易懂的词语意义,王生还是知道的……是个好兆头!王生就此改名王双,并且试图让所有人都知道自己已经改名了。但王生把这个事儿,想的有些简单了。你自己私下把名字改了,可你的军籍上的名字,依然还是王生啊。平日里这小子就仗着自己武艺出众,经常看不起这个,瞧不起那个的,军中人缘差到一定程度了,谁会在意他改不改名的事儿。因此,王生觉得自己叫王双,但周围的人,不管是士卒还是同僚,都还是叫他王生。王生给气的!王生本来就不是什么有脑子的人……他但凡有点脑子,也不会生出这么脑洞清奇的逻辑来,认为改个名字就能显得自己是文化人了。但王生是一个非常执拗的人,而且脾气并不好……周围人越是故意不叫他王双,他就非认准了,只要让大部分人认可了自己的新名字,自己的人生也会跟着改变。因此,王生见人就强调自己的新名字王双,可他越是这么做,周围跟他关系糟糕的同僚就越是不会理他,依然还是叫他王生……王生整个人都快拧巴了。现在好了,连蜀军那边的将领都叫自己王生而不是王双……王生听的,所有的新仇旧怨都从心头涌起,提着长枪,直奔诸葛虔而去。去他的夏侯楙,老子得给自己正名先!!!这一下反应,把诸葛虔给吓了一跳。我就是为了鼓舞士气随便这么一说,这混球怎么还真的冲着我来了?!都到这个份上了,诸葛虔也不能不应战啊……挑战而不应战,那传出去,不是丢大人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