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实际上的情况,却不是这样的。站在张溪的角度,是他和柳隐一起包围了王昶率领的七千魏军,但站在王昶的角度,其实也可以看做是王昶率领七千士卒拖住了张溪和柳隐的一万三千人,就等着张郃从武功县出来,前后夹击,一举破敌了。一旦张溪不能挡住张郃和王昶的前后夹击,导致自己的部队溃败的话,那接下来是不是还能拦住张郃突袭五丈原,就真的是一个未知数了。也就是说,张溪明明有一个可以安稳拖住张郃的机会,如今却选择了一个收效大,风险也不小的作战计划。两支部队,处在互相夹击的套娃状态,一个应对不好,后果可是非常严重的。不大胜,则大败,基本不存在什么中间状态。这要是魏延那个老匹夫做出这样的决策,倒也情有可原,他的作战风格本来如此。但张溪……张溪自己也奇怪,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策出来。张溪总感觉,自己好像也受到了某种影响,也许是来自刘备的,也许是来自庞统的,又也许……是来自诸葛亮的?!这次的北伐,本来就是一场准备的比较仓促的北伐,军中粮草储备都只准备了半年,如今在汉中坐镇的法正和刘巴,现在最头疼的事情,就是要从各出调粮,以防备大军征战超过半年后,粮草供应不利的局面。但这次北伐,却又进行的异常的顺利,从九月中旬刘备出兵以来,到现在不过是两个月,就已经包围了渭水沿岸的魏军主力,只要再等上一段时间,等到魏军主力粮尽崩溃,就可以驱兵直入关中,进攻长安了。如此准备不足的战役,却取得了如此顺利的进展……不仅仅是刘备这个君主,连庞统,黄权,甚至诸葛亮等人,都有一种尽快锁定胜局的迫切。不然就诸葛亮的性格,能赞成庞统那个偷袭长安的计划?!大家的心态,都或多或少的变得有些急躁,而张溪也在不知不觉之间,受到了这些人的影响,做出了这样的决策来。但不管怎么说吧,策略已经做出来了,而且也不是一个失败的策略,虽然存在风险,但成功后的收益也同样可期……张溪不可能再在这个时候,突然的修改策略。只是策略有点冒险而已,又不是策略出了什么问题……小心应对就是了。思考完毕后的张溪,亲自来到前线,找到高翔,同时接过了前军的指挥权。倒不是对高翔的指挥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只是……二十里路的距离,哪怕冯习拼尽全力,也不可能一直拖住张郃的行军的速度的。张郃早晚会到的,差别只在于是两个时辰后到,还是三个时辰后到。因此,张溪没有多少时间来跟王昶磨下去,既然决定要打,那就必须尽快击溃王昶率领的这支后军。高翔的指挥也说不上错,面对圆阵防御,就是要全方位的给与敌军压力,让敌军在压力之下无法互相联结,这样才有突入敌阵,分割包围敌军的可能……破圆阵,基本都是这么做的。但,现在的问题是,张溪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也没有那么多的军队……只能冒个险了。接过指挥权之后的张溪,下令全军暂时回撤休整,同时派出使者去联络柳隐所部。面对圆阵的防御,除了高翔采用的这种比较常规的破阵办法外,其实还有一种破解办法……只是这种破解办法,不仅要求己方的士卒素质极高,也要求对方的士卒组织度不够。那就是集中一点进攻,吸引圆阵内敌军士卒的重点防御后,选择在其他防御薄弱区域,以偏师尖刀突入,分割圆阵。这么做,不仅要求己方士卒的进攻要给敌军无法阻挡的压力,这样才能让敌军士卒集中起来重点防御,同时还得寄希望于敌军的组织度不够,兵力调配不顺畅,彼此配合不协调,从而在其他位置露出空档和破绽。这种方式,其实并不是适合在现在的战场上。如今的汉魏两军,战力不足,组织度不够的,始终都是汉军,而不是魏军……大魏禁军的含金量,在这个时候,还是比较充足的,不论是个人素质还是组织度,都不是普通郡兵组成的汉军可以比拟的。但张溪还是选择了这种战法,先让士兵回撤休整,重新组织起进攻锋矢阵型,然后派人通知柳隐,让他自主选择切入敌阵的时机。真不是张溪没有办法了要赌一把,而是张溪算准了,有一个时刻,哪怕是组织度极高的大魏禁军,也会不由自主的露出破绽。那就是——夹击突围的时候。张溪就不信了,当张郃出现在自己身后的时候,王昶还能忍住突围的诱惑,继续在原地摆出圆阵据守。如果是这样的话,张溪真敢回身先打张郃,毕竟张郃撑死了也只能派出两千人出来接应。只要王昶有心突围,那他就必须配合张郃进行前后夹击,到了那个时候,王昶肯定无法在让圆阵继续保持下去,一定会露出破绽的。而如今张溪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给王昶足够的压力,不让王昶能轻松的完成阵型转换,领兵突围。因此,重新组织进攻,重点给王昶施压,就是如今张溪的第一选择。重新调整过后,张溪指挥着汉军继续发动进攻,这次选择了重点突破的方式。而此时的王昶,显然还没有意识到张溪到底打算做什么,只是觉得,这次蜀军的进攻,打的还不如之前。王昶敢摆下圆阵防御,一方面,是相信禁军的组织度和战斗力,另一方面也是没得选……不摆圆阵,跟蜀军对攻的话,能不能胜是一回事,纵使能胜,自己的后军还能剩下多少可战之士可就是另一回事了。打仗,没有不死人的,王昶能做的,就是尽量的降低己方的伤亡率。因此,王昶选择摆下圆阵。圆阵的优点,是在各部军卒之间可以互相呼应,互相配合,尽量在局部制造出多对少的局面,这样防守起来,就会轻松很多,伤亡率也会降低很多。如果蜀军继续跟之前那样,用兵力包围住自己,四面进攻的话,那自己就得分心指挥,保证各处不被人突破,需要协调指挥的地方可就太多了。现在还能继续坚持,但如果蜀军再多个一万人,那事情就不好说了。可如今,蜀军突然后撤,重新组织起了进攻阵型,不再选择全面进攻的策略,而是采用重点突破的策略……这玩意儿,真的能有用?!反正王昶是感觉,真不如一开始的进攻那样有效果。毕竟,现在王昶只需要盯着一个方向重点防守,调配兵力就可以了,不像之前那样,需要纵观全局来应对,心里上的压力,要小很多。传闻中的蜀军名将张溪……就这个水平?!第578章 调整张溪如今的名声,确实已经在魏,吴两国之间,打响了。毕竟从军以来,大小战阵无数,不管是独自领军,还是配合别人当先锋,又或者是镇守一方城池,张溪就没有败过。反倒是一路过来,倒在他手下的将军可不少。这些年,随着一些老将军们的故去,张溪的名声是越发响亮了。尤其在大魏,中生代的将军们战绩普遍不咋样,不是今天被西边打,就是明天被东面揍的,能拿得出手的也就是曹真,曹休,郭淮三人而已。而这三人的胜率,也实在无法让人信服。曹休在石亭那一仗,几乎是全程被周瑜牵着鼻子走,前半生积累下来的名声,都快在那里丢光了。而郭淮在天水郡也被张溪撵了个鸡飞狗跳,要不是后来在上邽证明了自己,郭淮的名声可能连曹休都不如。只有曹真,还没有这样的大败过,勉强算是看的过眼。这三位中生代将领中的佼佼者,战绩都拉胯成这样了,谁会拿他们跟诸曹夏侯氏将军们去比?!那年代的诸曹夏侯氏将军们,可都是随着太祖武皇帝打下偌大江山的主要功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