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事儿吧……你别说,李严心动了。就像李禹等人分析的那样,一旦刘备迁都长安,对东州派的利益影响,确实也非常的大。东州派本来是一个松散的概念,从益州以外的地方,迁徙入益州的人,其实都可以归为东州派。这些人里,可不是所有人都跟法正一样,想着衣锦还乡的,有不少人入川时间已经很长了,已经在蜀地生根的东州派,也不想着再折腾了。再一个,李严作为东州派的代表人物,这些年东州派的势力却越来越弱。倒不是李严领导无方,主要是东州派的人主要出身地就两个地方,一个是雍州三辅,一个是荆州……随着荆州派进入益州,类似费祎这类迁徙入川时间不长的东州派,都已经改换门庭变成荆州派了,而随着三辅的收回,固然会有些入川时间比较长的原三辅世家不想来回折腾了,但想回归三辅乡里,重新发展的,也不是没有。东州派的势力,必然遭到进一步的削弱。按理来说,李严是南阳人,他其实也可以跟荆州派搭上关系,算作荆州派的一员。但问题是,李严在东州派,算是一众人群的利益代表,可他回归荆州派的话……你李严算老几?!李严这人,是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的。但这么下去,也不是办法,东州派这几年的发展很不顺利,法正地位虽高,但他基本不管事儿,孟达虽然有能力,但始终被人压在东三郡,头上一直有个寇封压制,一时间也看不到出头的机会。再这么下去,东州派就会变得越来越弱……而没有了东州派的支持,他李严的位置也会变得很尴尬。因此,李严其实也急需外援的支持,而如今李禹送上门来了,李严要是不抓住这东州派最后的辉煌机会,那他就不是李严了。李禹在江州呆了三天,到底跟李严说了什么,谁都不知道。但世人都知道的是,在李禹离开江州后,就传出了消息——成都李氏和江州都督府即将联姻,李都督之子李丰,将迎娶成都李氏嫡女为妻。第675章 迁都之议有一说一,李严这个人,还真的对得起“腹有鳞甲,苟利其身”的评价。这不是啥好评价,是说李严这个人心思复杂,而且只考虑自己个人的利益得失。就这个事儿,李严虽然跟李禹达成了默契,想要劝阻刘备迁都长安的事儿……但李严转头就把这事儿告诉了法正。是的,李严多少还有点底线,没直接吧这个事儿捅给刘备……但他告诉了法正。明面上,李严是写信告诉法正有这个事情,询问同样是东州派代表人物的法正的意见,显得自己还是比较虚心的,这种事情,还是征求了法正的意见。但法正知道这事儿后,会有什么反应,他李严还能不知道?!法正肯定会告诉刘备的嘛,这还用想么?!而李严的坏,就是坏在这里了。这种事儿,他李严自己不说,捅给法正,让法正去做这个坏人。将来事情要是成了,那他李严在益州派面前,就是最大的合作伙伴,少不了他的好处,而事情要是没成或者败露了,他不仅能把责任推脱给法正,甚至自己在刘备面前也落不下埋怨,毕竟是他把这事儿告诉法正的。成了两边占便宜,不成哪儿都不吃亏……真不愧是孟达的好哥们。李严的那点小九九,法正其实也看的明白,但……法正也是无奈啊。当初的形势逼迫之下,东州派必须抱团,否则根本无法对抗益州本土派的压迫,而李严这个人,才华和能力都非常的出众,这点法正也是认可。至于人品问题……有一说一,法正也不是啥好人来着,怎么可能去苛求李严是个正人君子?!以前吧,法正是可以不管李严的人品,只看才华来交往。但如今……如今也没办法啊,东州派本来就人少,能获得刘备重用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法正也不想自己在朝中是孤家寡人。因此,就算明知道李严坑人,但法正还是得帮着李严把这事儿捅到刘备面前去,告诉他益州派的想法,同时,也劝劝刘备,如今真的不是迁都的好时机。是的,法正其实也是不赞同在这个时候迁都的,否则法正才不管这些破事儿。以刘备的性格脾气,以他法正在刘备面前的受信任程度,何必趟这个混水呢。而跟法正同样在汉中主持政务的刘巴,同样也受到了益州世家们的请托,希望他上表问一下刘备,要在长安驻军到什么时候,什么时候会正式班师回朝。刘巴也不是政治觉悟低的人,他一眼就看出这里面的问题,谨慎之下,他主动找到了法正,询问法正的意见。然后吧,就有了两人一起上书,询问刘备班师回朝时间的事儿。而这两人一起上书奏事,身在长安的诸葛亮接到这样的奏疏,以他的政治智商,还能看不出这里面的猫腻?!诸葛亮赶紧写信催促刘备回长安,做出决断。而刘备呢……马不停的的赶回长安后,见到这样的疏奏,心里顿时也很不高兴。好不容易收复了大汉旧都,自己在长安城内屁股还没坐热呢,这帮人就催着自己回成都去……啥意思嘛。而且……说实话,如今的刘备,确实有迁都长安的想法了。毕竟,这可是大汉旧都啊。身为大汉天子,不在大汉都城内呆着,跑去成都这种西南偏僻之地,成何体统?!再一个,收复长安,也算是刘备兴复汉室的一个阶段性成果,不仅足以让他自己自傲,同时也具备着极高的政治意义。旧都都收复了,那么大汉复兴还会远么?!因此,当刘备进入长安城的第一天开始,刘备就琢磨着,是不是找个合适的时机和理由,宣布迁都长安。可如今,刘备却看到了法正和刘巴一同上奏,催促他快速回军成都的奏疏。刘备不高兴,但也正好,刘备没有立刻表态,而是顺着这个由头,召集了张溪,庞统,诸葛亮,黄权四人,商议迁都的事儿。“此番北伐,光复旧都,大汉可兴矣。”刘备在会议开始前,先给定了一个基调,然后才说道,“朕欲迁都长安,以此为都,光复天下,振兴汉室,诸卿以为可否?!”刘备这话一说,诸葛亮四人心里全都是咯噔一下。在这个时代,天子除了出席正式场合,比如祭天或者大朝会,是很少会自称“朕”的。这点,跟后世电视剧里演绎的可不一样。一般的私人场合,或者是私下议事,刘备都是用“我”作为自称的,一方面是规矩如此,另一方面……刘备虽说出身汉室宗亲,但年少时都穷的卖草鞋贴补家用了,这才当了几年皇帝,他哪有这个习惯,动不动就用“朕”作为自称。可如今刘备一开口就是“朕”,又定了那么一个基调……可见刘备对迁都这个事儿,是非常在意,可以说是心意已决的事情了。不是不能理解刘备攻下大汉旧都后的高兴心情,也不是不能理解刘备迁都长安后的政治影响力。但如今,确实不是迁都的好时机。这点,不仅是法正和刘巴这么认为,就是诸葛亮,庞统,乃至张溪,都是这么认为的。实话实说,成都地处西南偏远之地,实在不适合作为一国首都,这点只要稍微有点政治常识的人都能看得出来。但那时候不是没办法嘛,刘备登基的时候,地盘就那么大,定都不选成都,能选哪儿?!随着北伐顺利进行,长安旧都收复,从政治角度讲,迁都长安,既可以彰显大汉三兴的天命所归,又能号召天下心存汉室之士来投,可以说是非常正确的选择。但……如今确实不是好时机啊。诸葛亮琢磨了一下,心说这种时候,可不能由着咱们这位大汉天子想一出是一出,该劝谏的,还是得劝。因此,诸葛亮主动开口,劝说道,“陛下之意,臣等皆知……然此时迁都,却未免有些操之过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