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为了避免一些弄虚作假的行为,朝廷也会在走私队伍中安排一些监督人员,随同走私队伍一起行动,甚至必要时刻,世家也可以通过这些人员,调动大汉军队协助,帮助他们完成走私。诸葛亮的这一套组合拳下来,直接把今天晚上来访的世家家主们给打的有些懵。诸葛亮说的这些事儿,有些是让关中世家吃亏的地方,有些是让关中世家占便宜的地方,但到底是吃亏的多,还是占便宜的多,这得好好琢磨。诸葛亮倒也没有着急,也给了这些世家们思考的时间,一点催促的意思都没有。可这些世家们不能这么想。确实,他们需要时间来思考这里面的利弊,但同时,他们也不能让自己的这个入选名额就这么溜走了。诸葛亮今天晚上可以这么说,明天晚上换一种说法,不一样能招揽到一批世家入围这个走私的名额?!因此,隔天,雍州刺史府就接到了来自数个世家的救灾物资,说是这些世家不忍看到乡梓受灾,同时也是为了朝廷分忧,略尽绵薄之力。不仅有大量的粮食,药材,光是如今张溪最急需的火碳和木炭,就有足足五千斤。第721章 东吴有变诸葛亮真没那么脏心烂肺,变着法的忽悠这些世家们……他选定这批世家,是有他的想法的。走私这种事儿,其实最大的要求,还真不是哪个世家家大业大或者人脉更广……最重要的,就是看魄力和行动力。当天晚上没有到访刺史府的世家,说明前后顾虑太多,魄力和行动力不足,也根本不适合参与到走私的事情中来。参与进来反而容易坏事。因此,诸葛亮真没有要换人的想法。但诸葛亮蔫坏啊,他就不这么说,目的,就是想要从这些世家的手里,套出张溪急需的救灾物资出来。都是聪明人,有些事情,不需要说的太明白,你认为是要保住名额也好,你认为是要交投名状也罢,这些东西你不掏出来,诸葛亮其实也不介意这次的走私世家的名单中,少掉那么一两个世家的。诸葛亮太清楚这些世家们的做派了,你不能跟他们把所有的事情都放在明面上去说,去做,这样他们反而会认为你有求于他们,只要把事情放到台面底下,他们的心态立刻就变了,反而会变得是世家有求于朝廷。再加上诸葛亮给出的利益,也是实打实的,两倍于大汉的粮价,要是放到曹魏那边的粮食市场上,那就是150%的利润空间。这个利润空间,有的是人愿意主动走私运粮来长安呢,又不是非要有求于关中世家们的。说真的,也就是关中世家们欺负张溪不懂这里面的道道,如果真的按照这些世家们所说的五倍蜀中粮价,这个价码要是宣扬出去,你信不信,曹丕都敢自己私下走私一批粮食送来长安。150%的利润空间,已经足够让这些世家们冒险去走私了,至于后面的征税,要自己先垫款,这都是常规操作,根本没有什么值得讨论的。而诸葛亮真正的杀招,是他安插在走私队伍中的官方人员。这些官方监督人员,一方面是告诉这些世家,只要把粮食运输到了大汉境内,甚至只要距离大汉边境不远,一旦遇到危险,他们可以调动附近的大汉军队保护他们,这么一来,无形中可以降低不小的风险。毕竟这年月也不太平,两边官方能搞定,这一路上的山贼盗匪可不太好搞定,有了官兵的威慑,能省下不少的成本。但同样的,这些官方人员一直跟随走私队伍行动,走私路线和走私关系一旦熟悉了,官方如果想要踢开世家,自己搞走私,也就有了渠道了。诸葛亮就是在告诫这些世家们,别想瞒着朝廷搞猫腻。你帮着朝廷做事,朝廷自然不会亏待你们,该有的好处肯定会给。但如果你背着朝廷干点啥不利于大汉的事情,那么大汉随时可以找人替代你,甚至自己上,都行。虽然说,在早期这么做,诸葛亮并没有足够的底气,没有这些世家带路和人脉积累,他做不到替代世家的地步。但世家们同样也很清楚,其他的条件都可以再谈,估计这条,诸葛亮是打死不会让步的。要么就一拍两散。可关中世家,真的会放弃这种发财的机会么?!说实话,参加了晚上会议的关中世家们,也确实有不少人在犹豫的。毕竟,获利虽然不少,但跟原本的条件比起来,差的也有点多,真要做了肯定是赚的,但肯定不如原本的条件赚得更多。多少心里还有点不平衡呢,诸葛亮再来这么一手……主动权掌握在朝廷手里了,世家们也怕就这点钱,也赚不长远。可就在关中世家们犹豫,打算拖一拖,看看能不能涨点价的时候……某个雍州刺史府的知情人士,又传出来消息了。陈祗也是倒霉催的,上次他传了一趟小道消息,这次还得是他来——传言朝廷也在跟荆州世家们洽谈类似走私的事儿。那意思吧,一旦雍州这边走私的事情不成,朝廷就会把目光放到东吴那边。江东可也是产粮大区啊,而且经过十几年的改造,就在荆州的长沙郡,如今已经有了一定产量基地的规模了。在那边走私粮食,可比在关中走私粮食方便多了。换句话说,大汉朝廷其实也没打算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如果雍州的世家不愿意参与这个走私的事儿,那就算了,反正江东那边也不是没有粮食走私的渠道,这钱啊,荆州世家未必不愿意赚……谁让诸葛亮算是半个荆州人呢。这么一搞,关中世家哪里还坐得住。不答应的话,关中世家没钱赚,大汉朝廷可一点都不会亏。还是答应吧,虽然赚的不如预期的那么多,但……实话实说,要是朝廷真的给这么多钱来收购粮食,又何必走私呢。曹魏那边有的是人愿意把粮食送过来呢,还是曹魏朝廷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那种。这事儿吧,基本就解决的差不多了,诸葛亮在跟这些世家们大概商定了一个框架后,这事儿就撒手不管了。接手的人,是费祎。费祎也是不容易,突然的接到了朝廷的调令,被任命为户部左侍郎,然后就一纸公文,从荆州调任到长安,来主持长安的粮食走私和组建中原情报网的事宜。可怜的费祎,他刚刚从江东出使回来,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立刻上路,赶到了长安。也正好,费祎直接就在长安见到了诸葛亮,然后当面汇报了这次他出使东吴的所见所闻。“东吴恐有变!”这是费祎一脸凝重的给出的判断。诸葛亮和张溪一听这话,脸色也跟着凝重了起来。费祎这些年主持情报工作,性格跟早年有了明显的变化,变得沉稳了不少,也谨慎了不少。费祎这个人吧,其实早年的性格是有些大大咧咧的,说好听点,那叫为人豪爽,重诺轻财,说难听点,那就是过于天真,待人没有防备。要不然在历史上,也不至于对一个降将这么信任,最后被人刺杀了。自打张溪主政南郡的时候,跟诸葛亮商量,把费祎调到荆州,主持情报工作后,费祎在接触了那么多尔虞我诈的情报信息后,人变的谨慎了不少。尤其是主持情报工作的特殊性,导致费祎见过太多的逢场作戏,当面笑哈哈,背后捅刀子的事情,也亲眼看到过很多因为一时不慎而导致事迹败露,细作身死的实例。这让费祎对情报工作的保密性,有了直观的了解,也改变了一些费祎的为人处世原则。伤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再一个,常年主持情报工作后,费祎也养成了一个习惯,对情报工作的分析和研判,往往需要结合多方面的情报后再得出结论,而即使得出了结论,也不能完全信以为真。这也是费祎很少对情报做出自己判断的原因……情报线上,尔虞我诈的情况太多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