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蜀汉愿意主动用江夏交换,换取东吴出兵北上,策应蜀汉的北伐……孙权觉得,也不是不可以商量一下。出兵这种事儿,出一个兵也是出,出十万兵也是出,你蜀汉再强势,也不能在这方面对东吴提出具体要求吧?!好吧,就算孙权要脸,干不出派一个人去进攻彭城或者汝南的事儿来……浑水摸鱼的假打一下,这很难的么?!到时候呢,我出兵也出了,虽然因为“战力不足”没能帮上太大的忙,但我终归是尽力了……到时候如果蜀汉不给江夏郡,那无理的一方,就是蜀汉了。用最小的代价,白混一个战略要地,这买卖,孙权怎么想都觉得划算。说真的,孙权差点就当场答应了邓芝的要求,但好在,孙权今年才四十多,还没到老糊涂的地步。上次自己一拍脑袋,搞什么远交近攻,差点被张昭加周瑜联合起来喷死……今天这事儿,还是跟臣下们好好商量之后,再做决定吧。因此,孙权再次召集周瑜,张昭,孙韶,朱桓,顾雍,步骘等人议事。后面四个人嘛,稍微提供点建议就可以了,孙权真正要找来做决定的人,其实就是张昭和周瑜两人。但……这两人最近的身体状况,都不算太好。张昭不用说了,老爷子今年都七十二了,在这个时代,算是高寿人瑞了。七十好几的人了,你不可能再把他当成四十岁来用……小毛小病不断,已经是张昭如今的常态了。至于周瑜,那就更不用说了。周瑜也已经五十多了,而且周瑜自从在巴丘捡回一条命后,身体状况就一直不太好,三年前在徐州领兵过冬,更是糟了老罪了,如果不是孙权用樊阿换来了杜度给周瑜看病,周瑜都不一定能挺过来。这三年多的休养,周瑜虽然是保住了性命,但如今已经很少参与军中事务,近乎半休养的状态了。这两位,真的,孙权觉得吧,真是用一次少一次了……但如此大的事情,他又不能不问问这两人的意见。召集了以周瑜和张昭为首的文武心腹重臣,孙权把邓芝的条件一说,周瑜和张昭都陷入了沉思。这俩其实在听到孙权说起这事儿后,孙权能想到的事情,这俩也已经想到了。看着似乎是个好机会,用一场装模做样的出兵,换取一个战略要地,怎么想都是一个划算的买卖。可这两位,要是跟孙权一样只能想到这一层,他们也就不配在东吴享受这样特殊的地位待遇了。张昭首先想到的是,是孙权真这么做以后的政治影响。咱爷们已经两次背盟了,有些事,再一,再二,不可再三的。第一次背盟,好歹有个天子诏书为借口,咱们那时候是大汉臣子,天子下诏要咱们进攻荆州的关羽,咱们不能不听……虽然说出去有点扯吧,但好歹算个遮羞布。第二次背盟,是时局有变,天下三分,咱们这么做,也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着想,是为了全据长江,以保护江东子民……这玩意儿虽然外人不怎么信,但对内,咱们也算是交代的过去。可如果这次再跟蜀汉一起结盟进攻曹魏,那就真的说不过去了。上次背盟也就背了,好歹也有借口,但不能再重新跟蜀汉继续结盟,必须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态度,那咱们上次背盟的借口,才会有人信。一有好处就结盟,没有好处就背盟……咱爷们的名声还要不要了?!真要落一个“反复无常”的骂名,别说曹魏和蜀汉怎么想了,咱们内部的那些个世家大族,士卒将军们,又该怎么想了?!所以啊,张昭是坚决反对,跟蜀汉重新结盟的……私下默契一下是一回事儿,但明面上,绝对不能接受蜀汉以江夏郡为条件,换取东吴出兵北上的。你一旦接受这个条件,并且以此为借口出兵,必然会落人口实,影响自家的声誉。而周瑜呢,主要是从军事层面考虑,他其实也不太赞成这么做。没办法,东吴的军制改革受限于江东世家和淮泗集团的双重压力,进行的一直不顺利,而孙权也没有彻底完成改革的决心,这事儿什么时候能收尾,连孙权本人都不知道。如今的东吴士卒,陆战能力虽然比以前有了不少的改善,但真要在北上在平原和曹魏郡兵交锋,周瑜依然不觉得能有胜算。打守城战也许还行,打进攻战……那结果不会比三年前好到哪儿去。如今还不到跟曹魏正式翻脸,北上进攻中原的最好时机。而且吧,如今曹魏集团在彭城,汝南两地的防御安排,也可以说是做的相当的周密。彭城背靠兖州,虽然徐晃,臧霸等老将军相继过世,但继任的贾逵也不是那么好惹的人,此人文韬武略全都精通,再加上一个老狐狸蒋济的辅佐……以陆逊,徐盛,诸葛瑾三人之能,依然拿这俩没办法,就算周瑜亲自领兵北上,估计也讨不到什么好去。汝南郡倒不是不可以考虑,曹休此人虽然能力也不错,但此人有些自视过高,这样的人镇守汝南,总能找到合适的破绽进攻的。但问题是,汝南身后是许都,那边不仅有曹魏的精兵镇守,守将王凌据说也是一员文武双全之将,而且王凌本人和曹休之间的私交很不错,有了许昌作为汝南的后援,要想短期内攻破汝南,希望也不大。因此,周瑜觉得,虽然江夏郡确实对东吴很重要,但北上进兵能取得的战果有限,搞不好还会给蜀汉做嫁衣……不做也罢。第763章 周瑜的计谋有一说一,当周瑜和张昭都提出了反对意见后,孙权也应该就坡下驴,放弃跟蜀汉交易结盟的事情了。但……孙十万真的很舍不得江夏郡。江夏郡对东吴来说,就是一柄悬在自己脑袋上的利剑……它不一定会掉下来,但每天在你脑袋上晃悠着,你能安心么?!可是呢,孙权也知道,张昭和周瑜的意见,也是在为他,为东吴着想,是有道理的,他就算再独断,这两人的话,他还是能听进去一点的。嗯,不多,就一点。因此,在孙权听到张昭和周瑜的反对意见后,他并没有第一时间放弃自己的想法,相反,他在寻求另一种道理。“可有一法,既可不与蜀汉结盟,又可使我东吴占据江夏?!”这就是孙权提出来的问题。这问题吧,把张昭问的差点一口气没喘上来……老爷子七十多了,就没听过这么不要脸的问题。你想什么美事儿呢你!!!蜀汉的人都是傻子么,凭白给你一个郡,让你掌握地利优势,却什么都不要你干?!这种事儿,你敢信么?!可这话,又不好直接对着孙权说,因此张昭只能是心里腹诽,然后装模做样的思考,实际却一言不发。这位至尊啊,自从称帝后,张昭是觉得越来越看不懂他了……这还是那个坐断东南,虚心纳谏,知人善任的孙仲谋么?!张昭一方面是真的没有这个能力能帮孙权做这个白日梦,一方面也有些不知道该怎么面对这样的孙权,因此,他熄火了。可周瑜……周瑜还是在认真的思考,想着怎么回答孙权的问题。性格不同,造就了两个人不同的应对方式。张昭从孙策时代开始,就是备受孙策,孙权两代主君的敬重,尊其为师长,他真要选择一言不发,谁都那他没办法。可周瑜不一样,从孙策时代开始,周瑜就是孙策的好友,孙策的江东基业,其中也有一半是周瑜的心血。而到了孙权时代,孙权可以说是周瑜一手看护着长起来的,帮着孙权坐稳江东之主的地位,帮着孙权打完赤壁之战,奠定了这三分天下的局面……周瑜始终有一份责任感在。因此,虽然孙权的想法周瑜也觉得越来越难理解,但只要孙权的想法是对东吴有利的,周瑜还是愿意去多想想,多提出一些建议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