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这话,基本算是一句废话……人家都打来了,肯定是应战为先啊。张溪要问的,也不是这个,而是到底用那种策略来应对这次曹魏的进攻。如今的雍州,其实有两套应对策略的。一套,是按照最早张溪和诸葛亮商量好的应对策略,敌军大举进攻时,放弃前端缓冲地带的布防,诱敌深入。一万士卒化整为零,绕道魏军后方择机破坏魏军粮道,切断魏军退路,剩余士卒死守左冯翊,等待前后夹击的机会。这是防守反击的策略。而另一套作战思路,则是诸葛亮和张溪新制定的北伐策略。从左冯翊发动正面进攻,尽可能的吸引更多的曹魏军队往潼关方向集结,为宛城方向的荆州军团创造突袭进攻的条件。这是以攻代守的方略。张溪的意思,是要询问诸葛亮,是按照原计划打雍州防御战,还是索性直接开展北伐。对此,诸葛亮也有点拿不定主意。按照原计划打雍州防御战,虽然稳妥一些,但北伐的计划就会被彻底打乱掉,而且也不知道曹魏这次进攻是短期内的偷袭强攻,还是做好了鏖战准备。如果是短期偷袭强攻还好,大不了多准备几个月,等到明年开春后再进行北伐……可如果是长期鏖战,战火还是烧在雍州,这次北伐,真不知道要拖到什么时候去。但如果是索性开始北伐呢,诸葛亮又觉得准备的有所不足。先不说汉中和蜀地的粮草还没有全部运输到关中,就说北军南下,至少还要十天的时间。一旦现在就按照北伐计划发动,让曹魏有了察觉,北伐的隐蔽性和突然性优势就彻底没有了。为此,诸葛亮不得不慎重考虑,如果可以,诸葛亮真的希望这时候庞统和法正都在长安,这样集合诸葛亮,张溪,庞统,法正四个人的智慧,一定能得出一个最好的答案。可惜,庞统还在成都准备最后一批粮草物资,法正虽然已经北上了,但如今还没有抵达汉中,远水解不了近火。因此,诸葛亮只能跟张溪两个人商议,决定这次雍州之战到底是防御战,还是北伐前哨战。而张溪嘛……张溪的意见是,进行北伐前哨战。第768章 迟滞不前的魏军为了准备这次北伐,雍州的兵力调整和粮草储备,早在三月份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到了现在这个时候,已经是准备的七七八八了。按照诸葛亮的安排,张溪把大多数从军多年,训练精熟的士卒,都已经调来了左冯翊地区,准备在两个月后兵并潼关,制造声势。而右扶风地区,除了原有的五千郡兵外,剩下的一万五千人,都是新招募,新训练的郡兵。右扶风有邬堡群协助防守嘛,在下次北伐的计划中,也主要是担任佯攻作用,新兵多一点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新训练的郡兵虽说战阵经验不足,但并不代表军械武器不足,战斗力还是有的。因此在兵力的对比上,正好跟这次曹魏的进军主力方向,形成了一个比较默契的局面,全都是左冯翊兵力多,而右扶风兵力少。也就是说,按照北伐的要求,发动主动进攻,在兵力上,是可行的。而如果只是单纯的进行防守,兵力和粮草对峙消耗后,再想在短期内立刻发动北伐,不现实。这是张溪主张提前发动北伐的第一个原因。而第二个原因,同样也在这个兵力部署上。如今长安有两万郡兵,左冯翊各地分布了一万五千余郡兵,三万多人面对曹魏的五万人,虽然兵力略有劣势,但并非无力一战。这个兵力对比,曹魏肯定已经通过细作的情报知道了,如果这时候再搞诱敌深入作战……那就是真的有点看不起曹真和王昶的智商了。诱敌深入,是要承担着左冯翊地区被彻底打烂的风险的,而左冯翊地区还都是屯田区……手头有兵有将的情况下,还要进行这样的冒险策略,曹真能上当,那才是真的傻了。因此啊,张溪觉得,在这种情况下,诱敌深入的成功率已经是很低了,倒不如直接出兵缠住曹魏的主力大军,然后等到北军进入关中后,再发动全面反击,顺势北伐,反攻潼关。诸葛亮想来想去,决定同意张溪的建议。这么做,站在北伐准备的立场上看,是比较仓促的,并没有做好万全的准备,但站在保卫雍州和保证北伐进行的立场上来看,确实是比较稳妥的做法。在诸葛亮做出决策后,张溪立刻下令给右扶风的柳隐,让他依托右扶风邬堡群,坚守为上,无令不可冒进。紧接着,诸葛亮和张溪做了分工。诸葛亮率五千郡兵留守长安,以防曹魏偏师偷袭长安,同时等待吴懿率领的北军进入关中,然后统一指挥整场北伐作战。张溪则亲率一万五千郡兵前往左冯翊,支援已经先行出发的魏延等人,缠住曹真率领的曹魏主力部队。整个战略,是采取了右守左攻的战略,提前开打北伐前哨站。就这样,张溪领兵出长安,经过了七天的急行军,终于是赶到了左冯翊中部的重泉县。曹魏的进兵速度,也确实够快,从兵出潼关后,一路往西推进,连克华阴,芮乡,王城,临晋等七县,直逼重泉。也正好在这个时候,提前赶到重泉的魏延已经接到了张溪的军令,明白了作战意图,立刻就地布防,同收拢四部区作战部队往重泉靠拢,在重泉建立起了防线,等待张溪领兵来援。但……情况好像有点不对劲。按照曹魏方面来势汹汹的架势,魏延其实已经做好了要在重泉县,以收拢的一万余士卒对抗曹魏五万大军的围攻,坚守至少十天的准备了。毕竟张溪领兵赶来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如果路上再有一些意外的话,魏延可能需要坚守的时间更长一些。说实话,兵力差距虽然大了一些,但在魏延看来,也不算太大,不过是三倍左右的兵力差距,野战进攻可能不利,但守住防线,不给曹魏全军突破的把握,还是很大的。当然,一场苦战是肯定免不了的。但,现实的发展,跟魏延的预料,好像有点不太一样。首先,是曹魏在占领了临晋县之后,就表现出了一副犹豫不决的样子,并没有跟一开始进攻时,那种连克诸县的气势。魏军先是在临晋县停留了足足三天时间,不知道是在休整还是故意停留,但不管怎么说,总是给了魏延收拢分散在四大作战区兵力的时间。接下来的五天时间里,魏军的进攻也显得很迟钝,五天时间,只不过是把战线往前推了五十余里,占领了临晋西侧的大荔县,然后就再次表现出停滞不前的架势。似乎,魏军并没有表现出要急于进兵的架势。具体原因是什么,魏延不知道,但曹魏进军如此迟缓,倒也让魏延稍微松了一口气。毕竟,一万多对五万多,终究是一场恶战,魏延巴不得曹魏方面进军迟缓,给张溪领兵支援自己创造足够的时间呢。当然了,魏延也不是傻子,看到曹魏进军迟缓就会放松警惕,该有的应对措施魏延还是都做了的。不仅派出了足够的斥候外出搜集情报,探明曹魏军队的动向,防止魏军给你玩什么声东击西的把戏,派出偏师切断自己的后路。同时,魏延本人也在重泉县积极加固城防,囤积粮草,巡视防务,做好长期坚守的准备。一直这样防守着,到张溪率领着一万五千援军进入重泉县,曹真率领的曹魏五万大军,依然是前锋一万人驻扎在大荔县,主力四万人在临晋县,没有任何往西进攻的架势。都已经停止进攻七八天了。这很明显,是不符合军事常识的,放着前期突袭的优势不用,难道魏军是等着汉军集结完毕,然后跟汉军一决胜负?!曹魏就这么有把握,能以五万魏军稳胜三万汉军?!还是说,曹真此人很注重武德,不打算用偷袭的方式取胜,要堂堂正正的跟汉军在左冯翊打一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