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到陈祗领兵抵达长安后,诸葛亮交代了一些镇守的事情后,自己只带着十个亲卫离开长安,先去长陵,从驻守在这里的左冯翊太守胡遵手里调兵,带着向宠和从胡遵手里要来的三千兵马赶到了重泉县。汇合了在重泉县驻守的张翼后,诸葛亮带张翼,向宠二人,以及总计八千雍州郡兵,急速赶往潼关。诸葛亮的目的,是尽快的给张溪带去最需要的兵力……如果张溪现在进攻顺利的话,那诸葛亮带去的兵力也能帮张溪围堵曹真的主力大军,如果张溪进攻不顺的话,诸葛亮至少可以领兵接应张溪撤退。然后诸葛亮就在行军至华阴县的时候,发现了一支数千人的汉军,正在奇葩的围攻数千魏军镇守的县城……诸葛亮实在不明白,自家军队哪里来的胆子,敢在兵力对比一比一的情况下主动攻城,而魏军守将又是何等的废物,居然在兵力对比一比一的情况下,被汉军打的不敢出城应战。但不管如何,诸葛亮肯定不能看着这支自家军队不管。一面从侧翼制造声势,震慑华阴县内的魏军,一边收拢攻城汉军的部队,同时接见汉军攻城将领,询问前方战况。然后诸葛亮就见到了这位改名攻城的凉州军氐族裨将,也明白了这场稀里糊涂的攻城战到底是怎么回事。诸葛亮又不是傻子,对于这种临时改名抢功的行为怎么会看不透。但诸葛亮却最终默认了这位裨将的做法,并没有给出任何惩罚。不为别的,只因为诸葛亮知道这个裨将……这是一个氐族小部落的首领,这本不足为奇,这样的部落,在凉州可以说是遍地都是。但这位裨将,在大汉收复凉州后,直接向赵云请求举族内迁,并且愿意主动放弃首领地位,要求大汉对他们部落编户齐民,成为汉民。也正是因为这位氐人裨将的做法,让诸葛亮看到了在凉州收编异族部落,扩充丁口的可能……虽然一直到现在都进行不算太顺利,但诸葛亮至少是知道这个人的。为了给自己的政策树立标杆,诸葛亮当然不会轻易处罚这位裨将,甚至还把他从裨将提升为偏将。至于华阴县内的魏军……诸葛亮也琢磨着,这么重要的关节点被魏军卡住终究不合适,正琢磨着是不是自己领兵,进攻华阴县。但就在这时候,诸葛亮再次接到了从潼关发往后方的战报,得知潼关之战已经结束,曹真最终还是带着两万五千余士卒撤回了关内。这样的话,诸葛亮倒是不着急去潼关了,相反,他派出使者,带着这封战报,去劝降还在华阴县城内坚守的魏军将领。你家主帅都跑了,你丫都被放弃了……再坚守有什么意义呢?!不如降了吧。劝降使者去了华阴县不过半天就回转了,带来了魏军主将的条件——邀请诸葛亮阵前一叙。诸葛亮本来还纳闷呢,啥人呐,都已经深陷绝境了还摆这么大的谱……结果一听说是王朗,诸葛亮立刻起身沐浴更衣,亲自坐着自己的车架,去华阴县城下和王朗见面。倒不是诸葛丞相遇到了王司徒必然会触发什么奇怪的被动效果……主要是因为王朗是天下名士,又已经七十多了,诸葛亮作为后辈,必须要给王朗这个面子。再一个,现在的立场,跟《三国演义》里已经彻底倒过来了,不是王司徒要劝降诸葛亮,而是诸葛亮要劝降王司徒……咱们的王司徒可不是诸葛丞相那种忠心不二的人,这人是有劝降的可能的。而一旦能劝降王朗的话,不管是政治影响力还是在天下世家中的影响力,都非常的大……诸葛亮不得不慎重以待。事实上,王朗虽然已经七十多了,但他真没有要为大魏尽忠全节的意思……你曹真跑的时候都不通知老头子一声,还指望老头子为你自裁全节?!王朗没想白白的送死,但现在的问题是,王朗即使想投降,碍于他身为天下名士的身份,他也不能主动表达出这种意思。所以嘛,跟诸葛亮见个面,其实就是王朗希望从诸葛亮这边得到一个台阶,一个能让他名声不受损害的理由……像许靖那样翻墙出降的事儿,王朗是做不出来的。诸葛亮当然也知道王朗的意思,所以嘛,诸葛亮是做足了全套,给足了王朗面子。诸葛亮着重强调了王朗身为汉臣的一面,对王朗出仕曹魏的事情一言带过,春秋笔法玩的贼溜。最后,诸葛亮压根没有提到“劝降”二字,只说了大汉天子久慕王朗大名,蜀中学子也渴求向王朗求教学问,但一直不得缘法。现在诸葛亮有幸遇到了王朗,当然要替天子和蜀中学子们邀请王朗往成都一行……当然,主要目的是讲学,不过如果王朗愿意出仕大汉的话,大汉也愿以司徒之位,虚席以待。条件提出来了,面子也给到了,王朗虽然还有点顾虑,但考虑到现在这个情况,自己再矫情搞不好就真的交代了……嗯,老头子都七十多了,当然不会贪图荣华富贵,主要是蜀中学子盛情难却,故而往蜀中一行,讲授学问。就这样,华阴县县令,开城投降……真的跟王朗无关的哦。而诸葛亮在进城之后,更是对王朗恭敬有礼,时时刻刻行弟子礼,给足了王朗面子,甚至王朗启程前往成都的时候,诸葛亮还亲自引马牵绳的替王朗引路……普天之下,能让诸葛亮这么做的人,只有王朗一个人。就这样,王朗开开心心的往成都去了。至于王朗的家人……王朗并不担心。干啥,老头子又没投降,不过是大汉天子听说我的学问好,请我去成都讲学而已……学问人的事儿,能叫投降么?!好吧,就算退一步,老头子就是投降了……七十多岁的老头子还要亲自上阵杀敌,最后没战死在敌军手里,反而被自己人给卖了,丢在孤城死守……都这样了,你曹叡还好意思追究一个老头子是不是降敌了?!连最后的体面也不愿意给,是不是有点过分了?!这事儿,说破大天去,千错万错,都应该是他曹真的错,你难道还指望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子替你力挽狂澜不成?!曹叡再无情,也不可能在这个事情对王朗有什么刁难,最多有点不满,甚至碍于王朗的声望,以及王朗儿子王肃的名声和才能,还必须帮王朗维持这个体面,善待王朗留在洛阳的家人,否则很容易让天下世家“寒心”的。送走王朗后,诸葛亮解散了收降的魏军,带走了攻城的凉州军,一路跟集卡牌似的集齐了一万余大军,浩浩荡荡的往潼关方向出发。并且在潼关之战结束的第四天,抵达了潼关前线,在张溪,赵云等人的迎接下,进入中军帐,主持北伐大计。而诸葛亮到了军中的第一件事,就是击鼓聚将,商议接下来的作战计划。潼关,到底怎么打!!!第866章 定性诸葛升帐,聚将议事,商议军略。不过在正式开始议事之前,诸葛亮还得先说两句。“关中之战,全赖诸君奋勇,将士忘命,却贼千里,保境安民,亮代关中百姓,向诸君致敬。”“潼关一战,诸将运筹帷幄,冒死拼杀,虽未竟全功,却也使得曹真仓皇逃窜,丢军败绩,此成为大功也。”这两句吧,算是定性,对之前两战的一个总结。虽然吧,战争还没有结束,说这话有点早,但……诸葛亮多么聪明敏锐的一个人,到了潼关大营内,很敏锐的就察觉到了如今军中的奇怪气氛。即使不从北伐的角度,光从关中保卫战的角度来看,击退曹真,怎么也算是一场胜利吧……怎么营中气氛居然还有些压抑?!再稍微一了解,诸葛亮就明白为啥明明算是打了胜仗,潼关军营内的气氛却不算高了。合着是因为前线的三将都有点觉得,潼关之战,算不上一场胜仗。这个不行,对军心士气不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