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以,在张溪看来,周瑜说这些话,完全是不可理喻的。甚至……张溪眯起眼睛,大概猜到了周瑜的想法,不禁微微的抬头,冷笑的看着周瑜,说道,“昔日在江东之时,溪初见大都督,大都督曾言:大丈夫遇知己之明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情……不知大都督所言之君,是孙伯符,抑或是孙仲谋?!”这问题问的,周瑜脸色慢慢的掉下来了。第1005章 开战周瑜和张溪的两个问题,看着似乎有些不一样,但实际而言,都是只有一个答案——受先主知遇之恩,报之于后主也。周瑜和孙策之间的关系,那就是异性兄弟相当的关系。当年孙策从袁术那边借兵征讨江东,周瑜连居巢长都不做了,自己带领家族私兵,加入了孙策的阵营,一直到孙策在江东初步打下基业后,这才带兵回去履职。也就搭着庐江周氏是淮泗世家大族,袁术这个人又非常的倚重世家大族,否则就周瑜的这个做法,哪怕是换到袁绍那边,下场也好不了。后来孙策和袁术彻底翻脸,奉天子诏征讨袁术后,周瑜就直接不装了,一路跟随着孙策南征北战,打下了偌大的江东基业。孙策亡故后,孙权年少继位,周瑜领兵在外,怕孙权被人架空了,直接犯忌讳的带兵奔丧,在得知孙权无恙后,又第一时间行君臣礼,坐实双方身份关系,最后甚至硬生生的从张昭手里抢来了一半的“托孤权”,限制住了张昭的权利。周瑜是为了自己的权势么?!当时的情况,东吴至少一半的兵权都在周瑜手里,如果周瑜真的有什么野心的话,他带兵奔丧的时候,上到孙权,下到张昭等人,其实是毫无应对办法的。如果周瑜要自立为江东之主,那时候他完全可以做到……当时的孙氏政权,已经有些动荡不安了。孙权年少,没有威望,江东世家对孙氏是采取仇视的态度,淮泗集团内部因为孙策的突然亡故,内部人心也非常的复杂诡谲……甚至连孙策给张昭的托孤遗言里,也说出了实在不行,咱爷们回淮泗去发展的话来。但周瑜却在第一时间,带兵奔丧不说,还立刻就跟孙权确立了君臣关系。二元君主制的背景下,周瑜这个行为,就等于是承认了孙权是自己主君,他再有造次的行为,那基本就跟吕布是一个待遇了。背主,在这个时代,就是大罪。而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孙权终于明白,周瑜不是带兵来抢夺权利的,他是来给自己撑腰的……有了周瑜和他带来的兵权撑腰,孙权才能渡过这个最危险的时刻,顺利的完成了政权交接,而不是沦为一个吉祥物或者是傀儡。孙权会信任周瑜,不是没有原因的,而周瑜这么做的目的……说实话,还真的不是为了孙权。他真的是为了孙策,为了孙策好不容易打下的江东基业。这就是所谓的,受先主之殊遇,报之于后主……类似的话,诸葛亮都已经写到了《出师表》里去了,这就是公开的态度。因此,周瑜问张溪,到底是辅佐刘氏还是辅佐诸葛氏,张溪是这个答案,而张溪问周瑜,他的君到底是孙策还是孙权,其实周瑜也是这个答案。同时,张溪也是用这个反问来告诉周瑜,你接下来的话,就别说了。大家都不是那种反复无常,背主投敌之人,再说些什么劝降的话,那就是对对方的不尊重了。在场的人,都能听懂双方话里的意思,一时间,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哦,除了一个人……“二哥小心眼,公瑾哥哥当然是以大哥为君了……何必多问?!”某个身份特殊,还不怎么懂政治的女人,如此说道。这话说的,陆逊又憋屈了……还是反驳不得。人家当妹妹的评价两个哥哥,哪有他这个侄女婿插嘴的余地。但不说吧……这话要是传到有心人的耳朵里去,那也是个麻烦事。周瑜就算不回答,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孙权难道还能对周瑜做什么……但他陆逊在现场,却不反驳这种言论,多少会被有心人惦记的。所以啊……陆逊憋屈啊。最后还是周瑜站了出来,笑了一下,对孙尚香说道,“小妹何出此言……君上以举国之兵相托,此等信任,乃君臣相得也。”你要让周瑜私下选,那他肯定选孙策……但如今的大吴至尊,终究是孙权啊。君就是君,臣就是臣,不管周瑜内心怎么选,现在孙权就是他的主君,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再讨论这个问题,已经么有任何意义了。孙尚香显然没听懂周瑜要传达的意义,还想再说点什么,但张溪轻轻的拉了一下自家媳妇儿的衣角,让她闭嘴吧……再不闭嘴,你家公瑾哥哥可就难受了。孙尚香虽然不懂,但这点眼力见还是有的……当下一脸不满的,坐下不说话了。张溪这才再次看向周瑜,说道,“大都督若只有此言,今日之宴,到此为止,可好?!”周瑜也是叹了一口气,然后近乎感慨的说道,“也好……只是可怜这江陵数十万百姓,恐遭兵灾也。”这话说的吧,张溪顿时不爽了……丫的你兴兵来犯,还说这种讨便宜的话,有意思么?!“既如此,大都督大可退兵而还,以解兵灾,岂不美哉?!”“职责所在,不得不为尔!”那你特么说那些屁话干啥,直接打呗!!!双方交谈,不欢而散,各自回城回营,准备接下来的大战。劝降的事儿没成,现在也没有其他的谋略可以改变兵力对比……周瑜当然更不可能现在撤兵。不打还能怎么样?!周瑜下令,大军围城,堵住江陵守军突围通道,同时命令军卒开始砍伐树木,打造攻城器械,做好攻城准备。而张溪回到江陵城后,也没有闲着,加强江陵城防,巡视军粮军械库守卫情况,制定巡城守城方略,严查城内东吴军细作……等等。双方都在为一场大战做准备,但这场大战……却拖了足足大半个月,才正式打响。一方面,周瑜要尽快的筹集所需的攻城器械。有了上次朱然的先例,周瑜也意识到了水运的好处,并没有把所有的攻城器械,都寄希望于原地打造。江陵坚城,城中守军又多,肯定不能按照常规攻城战那样,打造一批攻城器械先用,用完了再重新打造……这样太耗费攻城时间了,而且进攻效率也不会太高。因此,周瑜选择了在江陵城下砍树打造一批,同时,也通过水运,运来一批。一些类似于云梯,钩梯,冲车之类的攻城器械,原地打造比水运要快那么一点,就直接原地打造了。但类似于比较笨重的床弩,那还是得从其他城池的城头上拆下来,水运运到江陵城下来比较方便。当年打合肥的时候,周瑜就认识到了床弩不仅仅能用来守城,用来攻城的时候进行压制城头,也是一把好手。再加上……那个不要脸的张元长,不仅在江陵城墙上增设了不少的床弩,还把他的那个配重式投石车,给搬到了江陵城墙上。这还怎么打?!江陵本来就城高墙厚,东吴军的蹬弩兵都无法完全保证可以用箭矢压制城头,如果再没有足够的床弩用来压制这些投石车,自家士卒恐怕连靠近城墙的机会都不一定有。即使调来了这些床弩,周瑜都无法保证,自己是不是有机会能彻底破掉江陵城头的那些床弩和投石车……只能是以数量拼质量。唯一的优势在于,周瑜可以从其他地方调用床弩,可以就地打造,而江陵城……在被围城后,江陵城内的守城器械就全靠库存补给,而床弩和投石车这种东西,一般都不会有太多的库存。为此,周瑜花费了大半个月的时间,自己打造攻城器械不说,还从武陵,长沙,江夏等地,运来了数十架床弩,准备作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