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0页(1 / 1)

('

而这里面,卫将军,关中都督赵云,前将军,荆州牧张溪,就是非常重要的两个人选。

赵云是目前先帝的那一班股肱之臣中,目前尚且存世的一位……别提什么刘琰,那就是个吉祥物而已。

而张溪,不用说,不仅是地方实权镇守大将,还是托孤重臣之一,没有他的背书,诸葛亮也不敢强行推动迁都的事情。

赵云和诸葛亮的关系一向密切,彼此之间也知道对方的人品,当赵云得知诸葛亮迁都的真正用意后,让赵云支持诸葛亮,并不是难事。

可张溪……诸葛亮还是有点犯嘀咕的。

张溪在诸葛亮眼里,虽然也是自己政治盟友,但张溪也有自己的想法和顾虑。

虽然张溪的身后并没有实际的利益纠葛集团……嗯,至少在颍川郡没有攻下前,张溪暂时还没有……但是呢,上次诸葛亮和张溪就迁都的事情也讨论过,那时候张溪就明确表示迁都时机不到,不宜轻举妄动。

因此,想要张溪在自己的奏章上签字,同意联名上奏,还是需要诸葛亮亲自出面去说服的。

就这样,张溪在接到了诸葛亮的书信后,把重建江陵的事情暂时交给王基,自己动身北上,前往宛城,去见诸葛亮。

两人在宛城见面后,诸葛亮也没有废话,直接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先迁都长安,后迁都洛阳。

也许现在确实不是直接迁都洛阳的好时机,但出于对天子威望的考虑,对中原和关中地区的掌控,天子继续呆在成都,肯定也不像话。

“故此,亮以为,此时迁都,势在必行也。”

诸葛亮斩钉截铁的话,试图让张溪,能赞同自己的想法。

而张溪嘛……张溪想了好久,才问道,“丞相可有万全之策?!须知益州人士,未必愿意天子迁都!!!”

张溪就是问问,诸葛亮打算用什么方式,去说服那些益州本土派,又或者说,诸葛亮打算付出什么代价,来换取益州本土派同意迁都。

如果说,诸葛亮只是打算借用地方镇守大将的兵权威慑,逼迫益州本土派同意的话……那张溪真不能答应诸葛亮。

这是一个很坏的例子,这个头是不能开的。

开了,很有可能演变成唐朝后期藩镇节度使的后果。

你真不能怪张溪想到那里去,主要是诸葛亮给张溪的看的联名奏章的名单上,第一个是赵云,第二个是徐庶,第三个是魏延……一水的地方实权将军。

如今诸葛亮又要求张溪在奏章上签字背书,很容易就让张溪往歪了去想,以为诸葛亮是想搞内外勾结,以兵权来控制朝政的做法。

这是张溪绝对不愿意接受的。

但考虑到,眼前的人毕竟是诸葛亮,张溪也觉得诸葛亮不是那种为了眼前利益不顾长远的人……所以,张溪还是主动问了一下诸葛亮的迁都计划,想看看诸葛亮到底是怎么打算的。

总之,在搞清楚诸葛亮到底打算怎么做之前,张溪是不会轻易同意替诸葛亮背书的。

诸葛亮倒是没想到张溪能想歪这么多……但对张溪阐述自己的迁都计划,借此说服张溪,倒也是在诸葛亮的预料之内的。

“年中时,士元传来书信,言及孝直病重难愈……八月,孝直病故,天子追谥为翼侯,葬于锦屏山南麓。”

诸葛亮一边说,张溪一边听……这事儿张溪确实也知道,但不是在八月,而是在十一月,江陵战事结束后。

有一说一啊,张溪真不是没良心,而是……那时候最让张溪震惊的事情是周瑜的病故。

法正……虽然有不错的交情,但,真没那么熟。

而且,现在对张溪来说,他想知道的是,诸葛亮说起这事儿的目的是什么……总不是要当着张溪的面,给法正吊丧吧?!

“……孝直临终之时,曾推荐李正方代理尚书令一职,元长以为,可行否?!”

你堂堂丞相,对朝中的人事任命,来问一个边关大将可不可行……多少有点多此一举了哈。

当然,其实张溪也明白,诸葛亮的那句“可行否”,问的不是李严能不能担任尚书令一职,而是想问张溪,用扶正李严这个尚书令的职位,来换取东州派对迁都的支持,这么做,可不可行。

法正是东州派的领袖人物之一,官居尚书令。

虽然在法正的头上还有一个总摄朝政的诸葛亮,但在这些年,诸葛亮外出坐镇关中,现在坐镇洛阳的情况下,法正这个尚书令,在成都就是实际上处理大部分朝政的实权人物,同时也是这些年东州派重振势力的关键。

如今法正病故,东州派损失了一个领军人物的同时,自然也非常希望依然由东州派的首领李严,来接管法正的权利。

毕竟,不出意外的话,诸葛亮是会继续自我外放,呆在洛阳的,这么一来的话,朝中的大小事务,大部分还是尚书令说了算。

因此,法正在临终前,推荐了李严接任尚书令,而诸葛亮也希望通过同意李严接任尚书令,来获取东州派对迁都的支持。

而李严这个人……能力是足够接任尚书令的了,可他的人品实在是……

“李正方虽能力出众,然此人私欲过重,若其仗尚书台……”张溪不算委婉的表达了自己的反对意见。

而诸葛亮却是笑笑,说道,“有士元执掌门下省,元长不必多虑……嗯,若元长实在不放心,亮有意举荐蒋公琰为中书侍郎,董公允为尚书仆射,如此,如何?!”

懂了,一个荆州人,一个益州人,分权,制衡东州派的李严……老一套了。

这么一来的话,李严确实做不到在朝中一家独大,独掌朝政为自己谋私利了,但同时,依然也能满足东州派对发展壮大自己利益集团的要求。

当然,最重要的是,这种利益交换,并没有离开朝廷体系的利益分配,不算是内外勾结,坏了规矩。

真的,只要不搞内外勾结,用兵权压制这一套,其实张溪就不会对这个事情有多大的反感……他最担心的,就是诸葛亮为了急于求成,去破坏规矩做事。

这样遗患无穷。

听到这里,其实张溪已经大概明白诸葛亮的做法了,也没啥反对……不过,为了保险起见,张溪还是多问了一句。

“若此,益州民情,丞相当如何应对。”

简单来说,那帮益州本土派,你诸葛亮打算怎么利益交换?!

诸葛亮想了一下,说道,“亮以为,益州自汉中至南中,地域广袤,不利久治……亮有意一分为二,以犍为,江州两郡为界,以北为益州刺史部,以南为云州刺史部,分而治之。”

好嘛,这话一说,张溪就明白了。

凭白多出一个州的官位出来,用来安抚益州本土派,同时等于是朝廷让出了一部分益州本地的治理权出来。

所谓的益州刺史部倒是没什么大不了的,那就是益州本土派的传统势力范围。

但多出来的云州刺史部,如果也交给益州人去管理的话……南中那一片,现在又是出铁,又是产铜,甚至还有一个天下独一份的皇家水泥厂!

这里面的利益,可是大了去了。

诸葛亮的这代价,给的有点……太大了。

“如此,恐日久势大难制。”张溪这次还是不算太委婉的,提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

而诸葛亮依然微微一笑,说道,“可表马忠为云州刺史,谯周为益州刺史……如此,足以。”

马忠虽然是益州人,但他出身寒门,跟世家大族没有什么瓜葛,而且本人更是老早以前就被刘备收入囊中,是铁杆的皇权派。

有这马忠看住南中这块地方,掌握好这里的铜铁产出,那么就算让益州人得利,也不会因此失去对地方的掌控。

而谯周……这就是给益州本土派的一个定心丸和安慰剂,告诉益州人,益州还是你们自己人说了算。

又是老一套,制衡,安抚,然后利益交换。

由此可见,诸葛亮已经思考的很全面了,而且一切的利益交换,都是在朝廷现有框架内的,诸葛亮并没有打算突破现有框架,去冒险干点什么。 ', ' ')

最新小说: 穿越耽美小说当女配 前夫的魔盒 艳淞 再爱你一回 超凡学霸之诡异巡猎者 我在柯学世界当房地产大亨 被邪恶巫师诅咒以后 论反派是如何攻略作者本人的 追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