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过总体来说,魏军的这一波突袭,还是很有效的,直接导致了徐庶下令各营暂停进攻,加强戒备,以应对曹魏接下来可能再次到来的突袭。毕竟,司马懿如果是想要通过反攻的方式来以攻代守,打乱汉军的进攻节奏的话,就不会只进攻这么一次。接下来的两三天时间内,司马懿必然还会再进攻一次的。而司马懿这边,要的就是徐庶的这个反应……虽然时间不多,但两到三天的时间差,对司马懿来说,已经是足够利用的了。隔天的司马懿,开始故伎重演,多设旌旗,命令士卒加强在城墙上的来回巡逻频率,同时在城内闹出不小的动静出来,让城外的徐庶以为司马懿在准备下一次进攻……但实际上,司马懿已经开始下令退兵了。可以说,司马懿这一套做法,虽然未必新鲜,但确实挺管用的……至少徐庶确实是上当了。而汉军营寨内,唯一瞧出破绽的人,是邓艾。倒不是邓艾比徐庶更聪明,纯粹是邓艾的对手陈泰不如司马懿会演戏而已。司马懿在雍丘城的撤军,哪怕是放到邓艾面前,邓艾也一样会上当……但陈泰在城外营寨的撤军,就多少显得有些不够严密了。陈泰也是按照司马懿传授的套路,派出军使装作加强各营寨之间的联系,之后集中兵力,做出一副要准备二次进攻的样子……但实际上,就是在收拢士卒,收拾东西,准备跑路。本来邓艾也没看出有什么破绽,也在跟寇封等人商议下次怎么防守……可陈泰却忘了一件重要的事情——炊烟。司马懿是在城内安排撤军的,有城墙的阻挡,汉军无法窥视到城内的虚实,只能通过城头军旗变化和城墙上的巡逻兵数量来判断敌军数量。这很难判断准确的。可陈泰是在野外扎营的,有太多方法来判断这些营寨的兵力数量有多少。炊烟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在野外扎营的士卒,只能是通过野炊来获取熟食,而炊烟的数量,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营中的军力数量。邓艾很快就发现了,随着陈泰集结兵力,可陈泰主营附近的几个营寨内的炊烟数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减少的趋势……魏军总不能都不吃饭吧?!行军作战途中,士卒吃冷食还能有个理解……这马上就要反攻决战了,不给士卒吃点热食和肉食,你陈泰是真的不怕几天后作战时,士卒给你出工不出力,或者索性直接兵变么?!反正邓艾觉得吧,陈泰应该不至于蠢成这个德行……所以,营寨内的士卒,恐怕不像表面上看到的那么多。换句话说,魏军很有可能在撤军!!意识到这个可能后,邓艾一边派人去跟主营的徐庶联络,一边找来了寇封和毌丘俭,商量一下,是不是对魏军的营地,发动一次试探性的攻击?!而这一点,显然是很对寇封和毌丘俭的胃口……这俩可都是不怕事儿的主。而这一打,顿时也让陈泰进一步的漏了陷。倒不是说陈泰的主营很容易打……相反,寇封率领的突袭部队遭遇到了魏军猛烈的还击,导致寇封不敢强攻,试探一波后,就领兵撤退了。但是……魏军居然没有出营追击。作为一支打算在一两天内发动反攻的军队,突然遭遇到敌军的试探性进攻,这都不肯追出来一下,就不怕伤了军心士气么?!这里面肯定有猫腻。第1138章 战略目的徐庶接到了邓艾的传信,也没有任何的大意,立刻派出张嶷领兵试探性的进攻雍丘县城。兵力不多,不过万人,进攻强度也不高,只进行一次侦查性的攻击,目的是观察守军的数量和士气状态,从而判断魏军的动向。当然,如果能确定司马懿是不是还在城内,那就更好了。而结果嘛,张嶷遭到了守军非常猛烈的弓矢压制,进攻一度受阻,魏军的作战意志,跟前几天相比,没有明显变化。至于司马懿……张嶷亲眼看到了司马懿本人出现在了雍丘城墙上,站在他的大纛之下,亲自指挥战斗。这个结果,多少有点让徐庶意外了。有一说一,因为徐庶对邓艾的能力非常了解,所以在一开始的时候,他对邓艾的判断也是初步认可的……至少从邓艾在军报上的描述来看,魏贼确实有可能是在玩虚张声势,但其实退兵的把戏。只是吧,司马懿一旦真的弃守雍丘的话,这对整个兖州战局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必须要慎重对待。因此,徐庶才会派出张嶷对雍丘发动试探性的进攻。可现在,事实证明,不仅魏军守军士气没有变化,司马懿也还在雍丘城,并且这是张嶷亲眼所见的……对峙攻城了这么久,作为前线将领之一的张嶷,没道理会看错敌军主帅司马懿的。而司马懿的出现,也让徐庶开始怀疑,魏贼到底是真的要撤退,还是说另有图谋。如果真的如邓艾所说的那样,魏贼是要撤军……先不说魏军这么做的战略目的是什么,至少司马懿作为主帅,不太可能会留下来断后吧?!哪有让主帅在撤军的时候断后的道理?!也不怕主帅遭遇点什么不测,导致全军崩溃?!如果说是另有图谋的话,魏贼的打算到底是什么?!靠着六万人来反攻十二万步骑联军么?!一时猝不及防之下,司马懿还有偷袭得手的可能,可如今徐庶已经下令提高警惕,全线防备了,魏贼下次再反攻的话,司马懿可就没那么容易得手了。当然,得手不得手的先搁一边,这两种可能,其实代表的,是魏贼接下来的两种截然相反的应对方式。撤退,还是,留守。魏军采取不同的作战方式,那么徐庶这边也必须要有提前的准备……可现在,徐庶无法判断魏军到底会怎么做。两种可能性都有。最后,徐庶经过一番思考后,最后还是决定……暂时按兵不动。除了司马懿在雍丘城楼上的出现,给徐庶造成的烟雾效果外,徐庶选择按兵不动的最大原因,还在于徐庶没有考虑清楚,司马懿选择撤退,对他有什么好处。司马懿的职责就是守卫兖州啊,再撤,兖州就真的剩不下什么地方了。如果说兖州南部的失守,是因为徐庶快速突破了颍川郡,导致司马懿有些措手不及,再加上北部东郡的魏延进军,导致司马懿疲于两侧应对,无力为之的话……现在司马懿从陈留撤军的理由是什么?!陈留一撤,济阴郡和山阳郡肯定也守不住,这么一来的话,司马懿就只能撤向东郡和泰山郡了。可东郡那边,还有魏延所部的大汉禁军在作战,而泰山郡那边,虽然是文教圣地,可是在没啥太大的战略价值。你说这个司马懿到底是在图什么?!守卫兖州,守着守着,兖州丢了三分之一,自己放弃了三分之一,最后只剩下三分之一在手……司马懿这仗打成这样,曹叡能轻饶了他?!这也是现在徐庶最大的困惑,同时,也是他无法下定决心,做好追击准备的原因……徐庶真的看不到司马懿选择撤退这步棋,好在哪里。但好在,徐庶也不是那种一意孤行,想不通还要硬想的人……自己想不通,多找几个人一起商量一下嘛,万一能有所启发呢。所以,徐庶连夜派人去召唤邓艾,毌丘俭两人来主营,商议对策。尤其是邓艾,徐庶现在想听听,第一个判断魏军要撤的邓艾,到底是怎么想的。魏军继续留守陈留郡的问题不用去讨论了,该怎么打还继续怎么打就是了。现在需要讨论的是,从战略层面来看,司马懿退兵的必要性,在哪里?!你别说,关于这个问题,邓艾也同样认真的考虑过。虽然邓艾也觉得也挺难理解的,但邓艾还是勉强的找到了一些合理的解释。“魏贼兵少,不利久持,更兼魏征西引兵肆虐东郡,魏贼后路危急……司马懿不得不退保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