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特殊的一个地方在于,天下大旱,晴州亦是大旱。但晴州范围内,却时不时就有学会了行云布雨术的王府臣属,又或者是二十一盟弟子到各地去布雨。
他们的功力虽然有限,往往并不能大范围降雨,但却胜在人数够多。
而且晴州的地盘并不算很大,有这些人不辞劳苦地,反复奔波在各地,再加上各种农具的改进,还有更为精准先进的耕种指导,以及种种惠农政策,到六月中旬,晴州竟是迎来了第一波早稻的丰收!
是的,晴州丰收了。
在如此大旱的情况下,晴州居然还丰收了,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这更是晴州官民,上下一心,辛苦付出的应有回报。
但这里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提一提,那就是,即便是在晴州本土,江琬也从未命人宣扬过“人工降雨”之事。
她甚至是要求到各地去轮番降雨的人,要他们尽量低调保密的。
不过秘密这种事情,一个人知道的叫秘密,两个人知道三个人知道的,那就说不上是不是还能秘密了。
至于数百人甚至上千人知道的,那……嘿,那叫做公开的秘密!
所以即便江琬从未特意宣扬,晴州本地也是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
大家或多或少都知道些,明白自己这边能够雨水不断的原因,应该是跟官府……或者说跟楚王府有关。
不过百姓们大多居于当地不会随意走动,普通百姓的消息也多半闭塞。
所以晴州这边虽然建设得十分红火,可大周其它地方的情况,普通百姓又不知道——
因此在短时间内,一般的百姓也只知道自己的日子是比以前好过了。至于跟其它地方做对比,这个概念大家暂时还没有。
直到有一天,晴州最北边,靠近黔州的地方,来了一伙难民。
第五百七十七章 谁能解决那个太阳
这一天是看起来非常普通的一天。
江琬正在过问各地红薯的生长情况,余松柏则在激动地禀报:“王妃,您上次分过来的第十号种藤,虽然还在生长,但结出来的地瓜最大的已经超过成人两个拳头大了。”
也就是说,这样的红薯,单个儿的大小一般已经超过一斤,拎起来能有五六寸长,成人拳头粗。
就这种红薯,如果挖出来做粮食吃,其实已经算得上是超级大丰收了。但这些红薯还在长,它们还有继续生长壮大的空间!
这意味着什么?
余松柏激动得简直都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他不是消息闭塞的愚昧百姓,如今大周各地究竟是个什么情况,他可是知道得很。
那可真是,说一句赤地千里或许有些过——毕竟大旱还只持续了几個月,各地的河流湖泊中总有些存水,地下水资源也尚未完全枯竭,还不至于到赤地千里的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