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26章 以逸待劳!
李云给出的这个待遇,如果是在大周开国初年,是完全不合常理的,因为太过丰厚。
毕竟那个时候,一贯钱几乎可以买十石米。
也就是说,李云给将军以及都尉开出来的待遇,已经直追大周初年朝廷里的一品「顶薪」了。
不过以前是以前,现在是现在。
现在一贯钱,在江东地界还可以买到不少粮米,如果是在中原等地,可能连一石米都买不到。
钱价暴跌。
江东在没有办法发行新货币的情况下,也只能勉强维持物价,一个不小心,江东的粮食,就会被外界的钱还采买一空。
所以,现在杜谦已经下达了限令,严格禁止没有官方许可的粮食买卖。
即便如此,这个待遇也已经相当丰厚了。
让身为军人的周良,都第一时间站出来反对。
不过李云也只是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一起讨论,并不是一巴掌定死了。
一旁的杜谦说出这句话之后,然后看向李云,轻声道:「使君,我觉得周将军的话很对,咱们江东不管是武将还是文官,就一律发钱,没必要还要发禄米。」
「至于具体的待遇,现在也不用急着定下来,我们暂行周禄,这段时间,我让三兄到处走一走,跑一跑,拟定个章程出来,交给使君定夺。」
李云这才想了起来,江东还有个管钱的杜和。
他略作思量之后,便点头同意了杜谦的看法,揉了揉自己的太阳穴之后,开口道:「我还是有些心急了,总想着一鼓作气,把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好。」
「那具体各级的待遇,就交给杜家的三哥去调研之后,再做决定,现在来说一说稽查的事情。」
李云正色起来,开口道:「我的想法是,事分文武,文官这里,成立督察院。」
「暂时由许昂来负责。」
杜谦放下茶杯,笑着说道:「他正适合干这个,不过使君须得提醒他,不可过于严苛,不然很多事情就没有办法进行下去了。」
所谓督察院,其实就是大周的御史台,这个机构历朝历代都有。
只不过李云现在还是大周的臣子,不好直接叫御史台就是了,于是乾脆借用另一个世界里大明的衙门名字,直接套用在江东。
毕竟这个世界谁也不知道,这个督察院应该是个什麽级别的衙门,用在江东正合适。
「至于军中。」
李云看向周良,摸着下巴说道:「新的军规军纪,我已经写好了,三叔也都看过,三叔觉得,谁来负责这个稽查合适?」
周良想了想,回答道:「我…或者李正。」
「瘦…咳…」
李云下意识就要喊绰号,但是这个时候,其实已经不适合再喊李正的绰号了。
毕竟李正,如今也是统兵一方,独当一面,他也需要慢慢建立一些威严。
「李正跟三叔,都各自领兵…」
李正如今在南边,正在开辟江南东道南边的地盘,而周良,更是负责金陵附近的所有江东兵,这两个人都已经是将军级别的人物。
一时半会,都不好抽身。
周良想了想,低声道:「使君如果信得过我,那麽这个稽查,就从金陵军开始,属下可以一边领兵,一边组建这个稽查司。」
「等使君,寻出了替代属下领兵的人选,属下就退出将职,专事稽查。」
李云思考了一番,点头同意了周良的意见。
事到如今,似乎也只好这麽做了。
「回头,我把邓阳调到三叔手下,让他历练历练,至于这个稽查司,我的初步想法是,军中百人抽五。」
「虽与军队同住,却并不归属军队管理,每军设一稽查司,稽查司再往上,设一稽查部,总领各军稽查司。」
「稽查部主官,称稽查令。」
「直属于我,不归属任何人节制。」
说到这里,李云低头道:「如此一来,便文武齐备了,只要做得好,至少十年之内,不会出现太大的纪律问题。」
李云所说的「稽查部」「纪律问题」等词语,虽然在这个时代显得有些怪异,但是却很好理解,不管是杜谦还是周良,都很轻松的理解了他的构想。
而且,部到司这两级,也并不是李云独创的,事实上六部便一直是这个级别划分,六部之下设了各司,只不过部一级长官叫尚书,司一级主管叫郎中罢了。
于是三个人,围绕着李云提出来的构想,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 ' ')('一套制度的形成,本就不是一个人能够彻底完善的,一定是需要许多人的讨论,同时结合许多人的实践,才能够一点一点被试出来。
当然了,核心思想,必须是李云这个主心骨来把控。
就这样,在李园之中,三人从上午,一直讨论到下午接近傍晚时分,连吃饭都是在李园吃的。
终于,大概的轮廓有了之后,周良第一个站了起来,低头行礼道:「使君,属下这就去军中,着手组建金陵军的稽查司。」
「等有了些许结果,属下再来见使君。」
李云与杜谦也站了起来,李某人对着周良抱拳笑道:「三叔辛苦。」
杜谦拱手道:「周将军辛苦。」
周良道了声不敢,退了出去,扭头离开。
李云看着他的背影,感慨道:「我这个三叔,性格真是…说干就干。」
这会儿已经没有外人,杜谦站在李云旁边,有些好奇:「二郎,我很好奇,你与周将军分明不同姓,因何称他为三叔?」
李云想了想,回答道:「受益兄就当是我父与他是结拜兄弟罢。」
寨子里的排位,不太好解释,再加上李云现在还在创业阶段,万一山贼出身把杜谦这个合伙人给吓跑了之后,便不好了。
二人重新落座,李云低头喝茶,笑着说道:「受益兄知不知道,我手底下有一个探查情报的组织,叫做九司。」
「本来,我是想让九司兼着稽查的差事,不过后来想一想,还是算了,他们管的太多,往后不好收拾。」
「九司…」
杜谦琢磨了一下这个名字,摇头道:「我知道二郎有一些负责打探情报的人手,但不知道叫九司。」
「是哪九司?」
李云哈哈一笑:「就叫九司。」
「受益兄听了,都是这个反应,我估计外人更加懵了,听了这个名字,也不明所以。」
说到这里,李云想了想,继续说道:「以后等咱们再大一圈,九司说不定会真的演变成九个司。」
杜谦跟着笑了笑:「再大一圈,便可以改名叫皇城司了。」
李某人摇头:「不与武周同名,将来也依旧叫作九司。」
杜谦先是点了点头,然后开口道:「说起来,最近朝廷那里,又传过来一个消息。」
「宰相崔垣,带着裴璜两个人,去见了三个节度使,具体谈了什麽,不太清楚,不过可以知道的是…」
「没有谈拢。」
「那三位,不愿意离开关中。」
这个消息,李云也是刚刚听到,他想了想,若有所思道:「要是我,我也不愿意就这麽离开了,那三位占据关中,各自付出的代价都不算小。」
朔方军跟叛军打了两年时间,损失兵力过万,自不必说。
范阳军奔袭数千里赶赴关中,也是一场辛苦。
即便是河东军,也是在关中跟叛军死磕过的,三个节度使,都已经付出了代价。
推想而知,他们一定是要拿到足够好处,才肯甘休。
李云给杜谦添了杯茶水,问道:「他们三个人不愿意走,其他藩镇就没有意见?」
「有意见也没有办法,这个时候想要在他们三个人手中夺下关中,代价太大。」
「干什麽要夺下关中?」
李云笑着说道:「现在皇帝不还在关中以外麽?」
「我要是离得近的节度使,这会儿就直奔皇驾,将皇帝陛下给截下来,直接对外宣称那三个人是占据关中的逆贼,号召天下人,群起而攻之。」
杜谦听的目瞪口呆,茶也忘了喝了,呆呆地看着李云,良久之后,才喃喃道:「似乎,真有几分道理,可是朝廷未必这麽容易就范,陛下身边还有那麽多禁军。」
「皇帝陛下未必肯回关中去,当个泥塑菩萨。」
「他说不定,正缺一个不回关中的藉口。」
说到这里,李云摆了摆手:「不管了不管了,让他们闹去就是,咱们只管把江东的事情做好,把自己的兵练好。」
「等他们折腾的七七八八了。」
李某人嘿嘿一笑。
「咱们再去给他们一个大惊喜。」
(本章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