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人都出自剑南境内的名门望族,是那些家族供给姚知微的第一批“质子质女”。这些人,多半是不被家族重视或任由家族摆布的,出身不高不低,很是尴尬。所以,有能借着蜀王的势一展抱负的机会,他们自然会努力争取。而只有在蜀王开设的别馆里脱颖而出的人,才有资格入府谋差。
徐静姝倒是实话实说。
“好了,不要吵。”姚知微搁下信,揉了揉眉心,缓缓道,“那是陛下该考虑的,不是你我。”
三人闻言,齐齐站起,朝座位上的姚知微拱手,异口同声道:“属下知错,还请殿下恕罪。”
“吐蕃调动兵马,肯定不是为了犯边。但既有异动,还是要上奏天子,让他知晓我大虞边境并不安宁。”
她摸了摸缠在脑袋上的绷带,收回手,以指节轻扣光滑的檀木桌面,伴着清脆的笃笃声,一字一句道:“与吐蕃邻近者,唯我剑南一道。朝廷察与不察,皆在本王。”
“吐谷浑之事虽已隔多年,但追究起来不论早晚,只在一念之间。”
“既然师出有名,那便由本王厉兵秣马,代天子……”她收指放掌,在桌面上轻轻一拍,起身,嘴角勾出一抹浅淡的笑意,“问罪遐荒。”
“殿下英明。”
……
想把折子递到姚元睿手中,再从户部拿到粮草,必以厚币重礼贿赂中书令常彧。三人合计着写完奏折和给常彧、张庸的信,再给姚知微过目。直到日暮时分传蜡烛,这项斟字酌句的任务才算完成。
轻烟在深深寂殿中散开,姚知微誊抄罢,待信纸晾干,方和三人一起将密信和奏折一一封好。
“奏折明早转交驿站,这两封信先发出。”姚知微将三封信纸一起交给卫硕。
亲王府记室参军,掌表啓书疏。
卫硕接过书信,点头,郑重其事道:“是。”
“本王头还痛着,大夫让静养。天色尚早,就不留你们用晚膳了。对了,”她指着案旁堆积的文书问,“这些是什麽要紧事?”
徐静姝望着姚知微额头上包扎的那一块,忧心忡忡道:“殿下保重玉体,万勿操劳。”
“所幸有惊无险……”卫硕亦拧着眉,一脸严肃,“虽然吉人自有天相,殿下也当小心谨慎才是。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只有宁青筠朝她拱了拱手:“既然如此,还请殿下好好养伤。至于您手边这些,是属下此次巡查粮仓、武备所列出的损耗。殿下閑暇之余,可以仔细翻看。”
厉兵秣马,可不是只凭一张嘴。
姚知微感觉头更痛了,她点了点头,摆摆手道:“持节有心了,本王知道了,你们自去吧……”
“属下告退。”
三人闻言,结伴离开了。徒留姚知微在此,短叹一声,吩咐人挑灯。
第139章 心事(三)
玉鈎西挂, 满地披霜。因着时日渐暖,黑夜不知从何时起不再寂静。草木花影里,响起了此起彼伏的虫鸣。唧唧啾啾,忽高忽低, 不知远近。
春玲提了灯, 引殷姒穿廊而过, 去往书房。
火光昏月色, 步声惊虫语。
时断时续的虫鸣声忽然停了下来, 周围顿时一片静谧。恰有清风一阵,踏月而来,院中翠竹舞枝鼓叶相迎。殷姒忍不住停了下来, 只见修篁摇曳,碧海泛波。耳畔则响起细浪萧萧之声, 和金碎玉之音。原来是风动飞檐之下所悬的金铃, 玉铎作击,得此舒扬之乐以应竹声。
分明是俗世王府, 却如同琳宫金剎,尽显方外清幽。
这就是殿下所向往的天地吗?
“殷姑娘……”春玲回过头来, 小声提醒她,“前面就是殿下的书房了, 您快去吧。不然等汤凉了, 您下午的功夫就白费了。”
殷姒这才从眼前的清波中回过神来, 伸手摸了一下食笹的温度, 点点头道:“好。”
春玲面带微笑地目送她前行,暗道:想必有殷姑娘红袖添香, 殿下今晚会或许肯早些歇息。
肯为姚知微挡刀割血的殷姒,俨然已经被春玲视作了“忠义之士”。
作为姚知微身边的心腹之一, 春玲与之前的淩云不一样。同样是救命之恩,她完全不会再念着那因贫穷而将她发卖到烟花巷柳之地的父母。哪怕殿下还了她的卖身契,她也不愿再回故地,而是选择继续留在府上,做蜀王身边的婢女。
她事事以姚知微为先,之前甚至因为这个和淩云吵过架。淩云一心二用,总是想撮合圣女跟姚知微。可惜,姚知微对穆九黎并没有什麽兴趣。不过自从殷姒来了以后,她好像再也没有见到淩云了,难道是被殿下打发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