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头昏眼花,这都什么玩意儿,战打成这样……
这要是在陆地上,你说人数碾压,将士们拼一拼、搏一搏还有可能,这可是在海上啊,你往哪里跑,往哪儿冲啊……
这样的战况简直不堪入目,污言秽语一般令人刺耳……
【唐军趁势反攻,打得倭军和百济嗷嗷乱叫,却无可奈何,只能在自己的船上拼命躲。
这两小国的战船没有大唐的那么高大、稳重,混乱的己方士兵在船上奔跑,搞得战船一个劲儿地晃,越晃这些人越跑,一部分倭军、百济军像下饺子一样往水里掉。
倭军统帅飘市田来津恨得咬牙切齿,奋力拼杀,气势很足,表情很冲,但在唐军看来就是很low的无能狂怒。
倭军、百济军落水溺死者不计其数,想要突围,船只又无法调头,
唐军对海上的气象了解得十分清楚,他们迅速在上风口一波接一波地发射火箭,这些火箭犹如密集的天火一样向着敌军的战船上而去。
一时间敌军那黏成一片的战船上大火弥漫,浓烟滚滚,敌军两国四百多艘战船被焚毁,士兵在海上跑又跑不了,哭喊嚎叫声不绝于耳,响彻在白江口之上。
此役,倭军损失上千或溺死,或被斩杀,尽皆沉于白江口水底。
海军大败,倭国、百济陆军也扛不住大唐、新罗联军合兵,唐罗二军进攻周留城,百济走投无路只得举城献降,倭军残部也退回倭国,百济被彻底平定。】
还有一章,大唐就结束了……
第155章
太宗皇帝露出满意的神情,“此一役的胜利,唐军彻底在百济站稳了脚跟,瓦解了百济、倭国联盟,往后从山东半岛的粮草便可以通过熊津港运往驻守百济城池的唐军,百济将成为桥头堡和补给站。”
朝鲜半岛局势如此变化,可见灭亡高句丽已经是指日可待了。
【白江口之战胜利后,从战略意义上来看,大唐完全统治了东南亚的海权,尽既能从南面进攻高句丽,又能够压制蠢蠢欲动的倭国。
白江口之战也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我们之前说过唐朝出兵朝鲜半岛的目的只是为了维护国际秩序,根本不想占领百济,百济这个弹丸之地对大唐来说,毫无吸引力,是个鸡肋之地。
但大唐又不能放任百济不管,于是决定在百济扶持一个亲唐政权。
但这时候的新罗就开始不满意了,他一直都蠢蠢欲动,想要直接占领朝鲜南部整个区域,新罗暗戳戳地想,我和你大唐联合攻打百济之前,我的地盘这么大,仗打胜利了,我的地盘还是这么大,那我不等于白打了吗?
大唐想搞一个三方会谈,大唐、百济、新罗三家签订互不侵犯的盟约,但新罗心里不满意啊,于是推三阻四的,这可直接把大唐惹毛了,大唐直接下了命令,让新罗麻溜地滚过来……
新罗惹不起大唐,又心不甘情不愿,于是新罗君王直接叫了个大臣来签订三方契约。】
尉迟敬德气得火冒三丈,“这新罗简直不将大唐放在眼里,签订三方契约居然派遣使者前来。”
事关三个国家的大事,一般都是三方的君王共同商讨。
太宗皇帝目露出嘲讽,“新罗打的心思当朕不知道吗?他便是想着将来背叛大唐,这个签订契约的使者就能拉出来背黑锅了。”
小国就是小国,寡廉鲜耻……
【新罗这点小伎俩,大唐怎么可能不清楚,只是懒得追究罢了。
而这一场战役对几个参战国影响最大的还得是倭国。倭国战败的消息传回国内之后,举国上下震惊。
大唐在当时的我国面前就犹如一头东方的雄狮,倭国上下生怕唐军不顾中间的海域,直接跨海打到倭国来,于是它们紧急在九州岛沿岸修建了防御工事。
再次强调一下,大唐出兵只是为了维护周边国家的国际平衡态势,所以白江口之战大唐胜利之后,也没有揪着倭国,反而派遣了使者前来改善关系。
但很显然,倭国根本感受不到大唐的善意,他们固执地认为刚刚打完仗,大唐应该恨他们倭国恨得要死,这个改善关系想来也是假的,所以倭国上下依旧弥漫着恐慌的气氛。
因此这段时间,大唐与倭国的关系微妙、尴尬。
后来高句丽灭亡之后,倭国更加陷入了恐慌之中,倭国立刻派遣出了第五批遣唐使去长安打探消息。
与此同时,新罗也不藏着掖着了,直接背刺了唐朝,开始武力统一朝鲜半岛,并向倭国请求援助。】
大唐人民气不打一处来,这些小国真的是一次次打破他们的道德认知。
倭国和新罗曾经是对抗国,又有宿仇,为了利益,这两个小国便能够坐下来和谈,“化干戈为玉帛”,可真是让人跌破眼镜。
天幕下大唐学子狠狠呸了一口,利益至上的国家根本毫无信用。
太宗拧了拧眉头,道:“倭国与新罗有旧仇,倭国被大唐打了个大败,这一次倭国不一定会出战。但新罗的行为确实让人恼火。”
【但这一次倭国被大唐打怕了,根本不敢出兵。且当时倭国本国内反对派趁势抬头,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根本无力去干涉朝鲜的战局。
当政的天智天|皇在忧惧中死去,随后倭国爆发内战。
当时的朝鲜半岛,新罗虽然有野心,但却并不像高句丽那样试图挑战中原政权主导的宗藩秩序,也不曾入侵中原的疆土,更不妨碍中原政权在东亚的影响。
公元670年,唐军在大非川战败给吐蕃之后,西部局势逐渐紧张。
大唐为了维护国际秩序,认为一个统一的朝鲜半岛反而有助于大唐周边国际关系的稳定,因此在这个关口,大唐与新罗和解,将朝鲜让给了新罗,新罗则继续向大唐称臣。
倭国在平定内乱之后,深深感受到了与大唐的差距,于是继续推进唐风改革,但依旧对大唐怀有深深的恐惧之心,敬而远之。
一直到公元701年*,倭国终于在时隔32年之后再次派出遣唐使,两国的关系从此步入友好时期。】
【我们今天回首这场战役,东亚五个参站国,大唐、高句丽、新罗、百济、倭国,到如今有三个国家传承到了现在。
这场战争一直影响到了近现|代,朝鲜半岛始终作为中国(中原政权)的附庸,而倭国(日本)在丰臣秀吉之前的一千多年里,再也没敢挑战中国。
南下朝鲜的那一小部分高句丽遗民给了H国认贼作父的借口,他们认为高句丽是他们的祖先,他们祖先曾经生活在中原的辽东地区,所以H国也曾经凯觎过东北地区,呵……真是异想天开。
蒙元、满清的入主中原给了倭国野望,曾经学了大唐一点儿皮毛的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