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回各家,容秋放下挎包就仔细洗手,跟爹一起剁肉弄馅子,面皮是多层,中间用面粉隔开不会让粘连在一起,切成四方型,最后边角面还是会重新揉捏在一起。
卖吃食的吃不起白面,养蚕的穿不起丝绸。
边忙活着容秋边笑着说起路上玩伴的志向,容父一听也无奈的笑,浩宇这小子在做梦呢,他想做大侠,吴大哥不得打断他两条腿,反正不耽误他娶妻生子,就算是念书不行也会强迫他接过家里的铺子,怎么可能呢。
容秋只是听着,然后听爹叮嘱,既然这样,这几年总让他开心的过,所以你可别说出来,那不是一桶凉水浇他头上,每次要是说起来你就鼓励着赞同。
哎,少年意气,总是想的那么好,谁小时候没做过梦,可是大了呢,只会为填饱肚子奔波,等过几年,他或许就能自己想明白了,然后觉得小时候的自己挺好笑的,也不失为一份乐趣回忆。
容秋看着父亲那么正色的脸庞,眼中却闪过追忆,不由好奇的问:那爹,你小时候的梦想是什么?
容父立刻一巴掌轻拍向儿子的脑袋瓜,我哪有什么梦,还不赶紧洗手去看书练字,你在这里帮我再多的忙,不如以后给我过童生试来的让我开心。
被推着出去,临走甩下一句,中午让做的东西放在你的床头边了,过去看看。
容秋瞅瞅自己双手的白,洗洗才进屋,第一眼看到就极为满意。拿起来左右看看,居中的大红色不仅色彩鲜亮,还反出五颜六色的光芒。
爹还会做鸡毛毽子就很惊喜了,还做的这么好,上下翻看也不懂到底怎么做的。
可是以前也没见过做过呀,挠挠头放在床头里,怕压了更往里放放。
拿起床头边的《诗经》走到院子里坐着看起来,字已全部认识,背起来很熟练,但也不会夸自己倒背如流。
已逝的爷爷最宝贵的财富就是他的书籍,除了必须要学的科举书本四书五经,还有好几本拓展书《增广贤文》《朱子家训》等,就像现代的课外读物、名著。
虽然考试不会考,却会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建立自己的三观,上面还有爷爷密密麻麻却有理有据的感想,很是干净。
别的书籍都卖了为治病,这几本爹说过当时要是自己卖就直接一头撞死,不治病了,这才不敢卖。
容秋借着太阳光好,看了5页合上书默背一遍正确就停止,看起来就没个完,害怕耽误练字。
不能点油灯,晚上就借着月光在院子里写,若是月亮给力也能看得见但比不上太阳光亮堂。
随着太阳已落西山,容父过来喊儿子吃饭,喊了几声又没有搭腔,就知道又入迷了。
进了后院,果然蹲在那里全神贯注的一笔一划拿着小木棒在那里写,容父见此一幕极为习惯。
3岁时,他挺自豪儿子学啥都快,虽然不吱声但让背是一字不差,但是就是写字光缺笔画,那么复杂的字,有时候写出来的跟缺胳膊断腿似的简单的不得了。
走过去检查,还是忍不住一巴掌拍上儿子的背,制下面少了个衣,那边漢(汉)、愛(爱)倒是写的最好。
看来还是多练长记性,容父点点头。
容秋脸一红,连忙手把制擦擦,重新写上,没注意怎么又漏了呢。
因为这漢可是自己的民族,他可是做梦都在被子上用手指头默写,右边的又写习惯了,太难改,越简单越脑子没反应过来,手就写完了。
就怕这个,所以容秋开始总是心头揣揣。幸而这现在就算脑子里想着简易版的,手也能不思考的写出来正确的,心里倒是没啥成就感。
毕竟这个要是错了,真拿头撞撞墙算了。
容父揉揉儿子的头顶,看书本的时候,把字好好看,怎么都会念,就写全乎难呢,你自己改的倒是挺简单,关键是阅考官他们不认啊,哈哈。
容秋被笑的恨不得把自己埋进土地里,哎,心想真不怪我啊。
容父把儿子拉起来,长时间腿麻了,行了,别装鹌鹑了,赶紧洗手吃饭。
容秋过了好一会才血液通麻麻的知觉,这时候觉得自己个子矮挺有好处,那就是血液循环的快。
晚饭还是那样,黑面硬烙饼配上煮土豆,切条的懒疙瘩咸菜,高粱面野菜汤。
其实野菜有轻微毒、中毒性和没毒的,自家吃的都是奶奶姑姑给的,挑的都没毒,不过味道都是除了涩就是酸,荠菜倒是都知道好吃,会很难找,而且也会都放进馅儿里。
野菜跟高粱面揉成一个团煮熟,筷子一夹就会散,但本来就是煮来喝的,其实吃起来习惯了倒是分不清好吃难吃。
容父吃完,就跟儿子在那里说道:下个月恐怕不仅攒不下来钱,还得动用咱家的积蓄。
容秋对家里的流水是了如指掌,对花钱和积蓄等容爹也是从来不瞒着,锻炼儿子知道当家难,会越加珍惜念书的机会是多么重要。
容秋掰着手指,我知道,爹,下个月中秋得给夫子送节礼。上好的肥五花肉最少2斤、一坛子清酒、麻布少说也得3尺、去壳的一斗大米和白面,黄豆、红豆等杂粮倒是可以少些也可以不给,但是总归面子上不好看。
容父仔细听着,脸上就笑了出来。
每日开门下午关门,就算是地方好,最多一个月赚利润3两左右,再除去父子俩的日常开销还有儿子读书的费用,碰上最好的一个月攒下来的钱不过1两多点。
容秋诧异,爹,这咱们两个月白赚,你还笑的出来?
容父没搭理这个问题,只是说道:今年第一年,我会带你一样样去买,等下年这些节礼你就得一个人去买,知道吗,毕竟是你念书上学堂,买东西可得货比三家,关键东西还得比比,这里面的学问是在四书五经里学不来的。最后一句话充满了骄傲。
容父真觉得在儿子面前高高在上的地位,并不是是他老子,而是吃的米比他吃的盐都多,这些处事方法,可都是自己一次次磕碰着摸索出来的,可是他并不想儿子有同样的经历,只要按照自己所画的宽敞大道上走,少些弯路,心里甚慰。
容秋默念着计算这些东西买下来至少得2银子,2千个铜板呀,其中一小坛清酒最贵。
此时酿酒是用白花花的大米、糯米,风调雨顺百姓都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上两碗,最低低低等的一小坛浊酒都得200文钱,清酒档次好点中等偏下,大小坛是800~600文不等,这就1两银子。
说是大坛子,两个手也能围拢抱起来的那种普通瓷坛。
若是过年还得添加两样,鸡和鱼,其实大户人家送节礼,这些东西不仅翻番,点心、新鲜水果等都是成倍数的,容秋说的只是最低等、至少必须给的底线。
作者有话说:
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经》
《诗经》《增广贤文》《朱子家训》古代书籍,百度资料
第29章
容秋的印象里中秋节就是一家人团圆吃月饼的重大节日,与过年相比也不逊色,但那是上一世的元朝才出现月饼二字,并且形成中秋吃月饼的惯例。
而这一世的大齐还没有出现月饼自然也没形成习俗,前5年都没有这个步骤,中秋节的下午容父都会回村跟奶奶和自己一起吃顿团圆饭,大户人家会燃灯、放烟花,通宵达旦赋诗玩乐,百姓就只赏月,毕竟看圆月不花钱。
倒是有唐朝兴起的胡饼,就是用芝麻、胡桃仁、鸡蛋、猪油、糖等为馅儿的烤饼,其实就是馕里加了馅,超级大,后来演变成巴掌大的月饼。
不过这材料超级金贵,一个胡饼的价格数百个铜钱,也就大户人家才置办或自己做,所以百姓家根本没有吃这个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