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少需要100个官兵,我们从现在开始会24小时不停灌装,装运沙袋很累的,一车就是20吨,辅助施工的官兵需要三班倒,轮流休息。”
“我给你调一个连过来!”
“谢谢首长。”
“还需要什么?”
“需要彩钢瓦。”杨建波转身指指灌装区,解释道:“我们的灌装设备虽然是防水的,电器开关也全是防水的,但经不住这么淋。如果不抓紧时间搭两个工棚,电线会漏电,电器开关会短路,不但是安全隐患,也会影响沙袋灌装!”
孙有义补充道:“首长,我们自带了钢管扣件,我们可以自己搭架子,现在就缺顶棚。”
“没问题。”贺副师长立马回过头,命令道:“丁参谋,立即联系防指,请防指领导抓紧时间帮着解决。”
“是!”
“建波同志,继续。”
“再就是需要向导,我们土方运输分队的驾驶员不熟悉南宁的道路,现在根本看不见路,我们又都是大车,就这么把满载沙袋的自卸车开出去,别说找不到地方,就算能找到却因为不熟悉路况开沟里去怎么办?”
“我们对南宁市区也不熟,我给区领导打电话。”
……
部队已经展开了。
老王同志冒雨在取土点转了一圈,发现自己能做的并不多。
且不说冒着雨没法儿让老陈写牌子,就算能写除了这个位于犄角旮旯的取土点也没地方插!
启东预备役营是来抢险的,千里迢迢赶到这儿却变成了给人家挖土、灌沙袋和运沙袋的,这儿的情况跟当年在湖北完全不一样,连抢险施工资料都没法儿做。
老王同志兴冲冲赶过来,结果发现没用武之地,别提多郁闷,穿着雨衣站在泥泞不堪的工地上,咆哮道:“老曹,曹队长,我给你们的红旗呢?”
“在车上。”
“放车上做什么,赶紧给我插上,把中国启东和启东路桥的红旗都插上!”
“王书记,外面正在下雨,雨下这么大……”
“下雨怎么了,下刀子也要插!”
“行,我插!”
启东电视台和启东日报的记者跟98年抗洪时一样都来了,并且都要听老王同志指挥。
他跑到沙袋灌装区左侧,喊道:“谭主任,别在这儿拍了,这儿有什么好拍的?你们几个分下工,带上设备上自卸车,跟曹队长他们去堤上拍!”
“去江堤上拍?”
“到时候让曹队长他们下车,请曹队长他们跟在堤上抢险的官兵一起垒几个沙袋,抓紧时间多拍几个镜头,明天下午我们就转场。”
“转什么场?”
“去百色啊,这儿有什么好采访的?”
“哦,明白了。”
“摄影器材那么贵,注意防雨。”
“我知道。”
……
刚跟席工汇合的韩工没去取土点,取土灌装沙袋和运送沙袋没技术含量,也不需要他们这两位高级专家。
国家防总知道他们来了,下了一份通知文件,他们随之变成了国家防总指导广西抗洪的第二批专家,正在广西水利厅和广西气象局的几个工程师陪同下冒雨了解灾情。
换作平时,能被国家防总委以重任,韩工一定会很激动,毕竟不一个系统。
然而,现在不是平时,现在是南宁最危急的时候。
持续暴雨,江水暴涨,即将与已在上游形成的洪峰叠加,国家防总想知道邕江堤防能不能顶住。南宁防指乃至广西防总,正在研究要不要挖开江河南堤保江北。
换言之,他们的意见将直接影响到上级的决策!
因为在上级看来广西这边的专家意见具有一定主观性,这跟当年启不启用荆江分洪工程,淹荆江南岸保北岸的荆江大堤,进而确保江汉平原乃至武汉一样,掘堤分洪可能是最稳妥的办法,至少能保住邕江北岸的主城区。
“卢工,上游来水现在是什么情况?”席工看着浑浊的江上忧心忡忡的问。
陪同的工程师凝重地说:“从洪峰流量来看,右江的来水比较大,一个小时前,下颜水文站洪峰流量6670立方米每秒。左江洪峰流量8890立方米每秒,两者合成流量超过1万立方米每秒,并且已经持续了三天,致使南宁水文站一直处于高水位。”
席工看着图纸,紧锁着眉头问:“南宁水文站现在的流量呢?”
“20分钟前测报,已涨到14540立方米每秒。”
“走,我们再去前面看看。”
“席工,从我们的计算结果上看,这还没达到峰值。”
“我知道。”
江对岸一样是城区,真要是掘堤分洪,会造成多大的经济损失。并且南宁虽然是广西省会,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如果分洪要多少年才能恢复元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