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先生,其实我有一件事一直瞒着您。”
“我已经猜到了。”
朱高煦闻言,没有任何惊讶,反而坦然。
以姜先生的通天智慧,察觉到自己被窃听,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那您不生气吗?”朱高煦小心翼翼地问道。
被窃听了,应该会很愤怒吧?
至少他就是如此。
“为什么要生气?”
姜星火有些奇怪地看着他,姜星火又不是小孩子,李景隆隐瞒身份这种事,换做自己,也会这么做吧?
否则告诉对方我是国公,哪还怎么平等相处好好玩耍了?
人与人的交往,平等难道不是前提条件吗?
你让姜星火这种内里一身傲气的人去跪舔谁,那他还真做不到。
朱高煦闻言,长长地舒了口气。
既然姜先生不介意之前被窃听,那就还好。
但朱高煦又有些担忧,以后怎么办呢?
于是朱高煦问道:“那姜先生,您既然已经知道了,以后咱们还讲课吗?”
说罢,朱高煦紧张地望向了姜星火。
要是不讲课,他对父皇的价值暂时就不大了,他就得提前出狱了。
本来朱高煦是非常想出狱立下新的军功来为争储增加筹码的,但是现在想通了以后,反而希望这最后的两个月留在诏狱里。
因此,朱高煦非常在意姜星火的回答。
至于姜星火出狱后的安排,第一次越狱前他还思考过,现在知道这种事压根轮不到自己操心了,也就不思考了。
总之父皇会安排好的,而自己跟姜先生的关系在这摆着。
——首席大弟子!
姜先生称量天下了,还能少得了侧面增加自己争储的影响力?
姜星火干脆说道:“当然要继续讲课了,反正距离出狱也没几节课了四节课还是五节课?”
姜星火也是一时恍惚,不知不觉间,时间竟然过去了这么久。
从穿越到第八世开始算,自己在大明,已经快要度过两年半了。
在宣城敬亭山待了大半年,随后在南京秦淮河待了一年多,又在诏狱里关了几个月。
“最多五节课。”朱高煦答道。
“嗯,继续讲。”
姜星火瞥了大胡子一眼,既然李景隆的身份,已经被自己点破,那么自己设计的下一重试探,也就是李景隆是否安排了后手,就该试一试了。
而这一点,也关乎到了验证李景隆/大明帝国高层对自己的重视程度。
如果足够重视自己的知识,哪怕李景隆出狱去出使外国了,李景隆/大明帝国高层,应该也会留下足够的后手。
否则某些知识,负责转述的大胡子听不懂怎么办?
而只需要验证这一点,那么这个命题,也就有了答案。
只要有新的人来听课,那就说明,李景隆/大明帝国高层对自己的重视程度足够高,那样也就有了改变的可能。
在心里过了一遍,思忖几息,姜星火方才继续说道:“但是呢,下一节课可能比较复杂”
朱高煦眉头一皱。
听到这句话,头皮就已经开始有点痒了。
“能具体说说吗?哪方面的课程?”
姜星火干脆说道:“经世济民之学。”
——《经济学》。
朱高煦继续硬着头皮问道:“上节讲货币的课,俺好像、大约、似乎、应该,听懂了吧?下节课更难吗?”
“更难。”姜星火淡淡说道。
“要讲的内容是?”
“以某未来假想封建王朝为例,解析从农业到工业时代过渡的国家财政政策与央地二级税收。”
出狱后剧情的调查问卷
个人灵感有限,特此众筹写书!
①书友们能否提供一些,关于姜星火出狱后对大明造成的改变,例如财神射利(彩票)、专项大明国债等等的点子?
②关于大明版“启蒙运动”或者说“觉醒年代”,书友们想看到那些方面或是学科的剧情?有什么好的建议?譬如包括但不限于推广简体字、主角写短篇讽刺小说等等。
③关于政策实践部分,书友们可否给出一些较有可行性的评价?目前自我感觉实践部分写的还是不够好。
④其他意见或建议。
请尽情留言,多多益善,感谢!
第149章 夏尚书,入狱一趟?
南京皇宫,奉天殿。
秋日的余晖映落在地上,形成一道斑驳的剪影,而这道剪影,却又像是某种预兆一般,将整个奉天殿内外笼罩住。
“纪指挥使,陛下召您进去。”
随着身前一声轻唤,宫殿的门被宫女悄无声息地打开。
纪纲点点头,提起飞鱼服跨过高高的门槛,
奉天殿中的摆设依旧是那么奢华、典雅,只不过,今时今刻却没有多少人欣赏得到这里所表现出来的景致。因为此刻,奉天殿的大臣们都已经低垂下头颅,噤若寒蝉,就连平常最能说会道的户部尚书夏原吉也是如此。
唯一与之相反的,便是端坐在龙椅上的朱棣。
朱棣的脸色阴沉似水,双眼冷冽,嘴角挂着一抹嘲弄的笑容,仿佛刚才发生的事情让他感觉很愉悦,亦或者.让他心底深处产生一些别样的情绪?
见到纪纲前来,朱棣并未急于开口说话,而是微眯着眼睛仔细审视了他片刻,然后缓慢地抬起手臂,示意纪纲近前回禀。
“查清楚了吗?”
“陛下!”纪纲躬身道,“微臣已查实,昨日早晨在宁波东山脚下发现三十六具商队尸体,死状极惨,根据死亡时间推断,均属前夜行凶之人所做。卫所追击后发现大股海盗,其中有三名为首海盗身份不明,不过从其穿戴和武器判断,应该为倭寇,还有二十二名为其同伙,其中以倭寇居多,约为十人,所持为倭国特有的长刀,至于剩下的人,暂无详细信息但根据情报来看,目前沿海的倭寇早已经在上个月的水师清剿中一扫而空,锦衣卫高度怀疑这伙倭寇来自更西北的对马岛。”
闻言,朱棣的脸色越加冰冷。
“你确定吗?”
侍立在朱棣身旁的三皇子朱高燧做了一次嘴替,只不过,他的态度似乎有些漫不经心。
“微臣万分确定!”
纪纲躬身答道,语气肯定。
“哈哈.好一个倭寇,朕倒想知道,究竟是谁在对马岛上吃了熊心豹子胆,敢公然袭击朕的沿海城池,简直找死!”
朱棣怒喝一声,继而转头看向左侧下方的金幼孜,厉声道:“拟旨,调兵镇压对马岛,剿灭倭寇!”
“是!”
金幼孜赶忙应诺,随即当场拟旨。
朱棣越演越投入,又喝道。
“来人啊,立刻给朕准备銮驾,朕要亲自率领大军征讨日本!”
“陛下.”
闻听此言,夏原吉赶紧站出列来劝阻道:“陛下请息怒,此等倭寇作乱,理当由沿海卫所和水师官兵共同追捕捉拿,倭寇虽是来自日本,却并非一定是日本那边所控制,骤然兴兵恐怕不妥。”
“夏爱卿!”
朱棣闻言,眉梢轻挑,缓缓站起身问道。
“怎么,莫非夏爱卿认为,朕连区区日本都对付不了?”
见状,夏原吉顿时跪倒,惶恐道:“臣绝非此意”
“哼!那就好!”
朱棣重新坐回龙椅上,淡漠道:“朕是否要亲征日本,这件事,还得看曹国公出使的情况如何。”
说罢,朱棣闭上眼睛,不再搭理众人。
看到这一幕,在场的大臣们都暗自叹了口气,他们都很清楚,皇帝陛下这是动了真格儿的,如果不采取强硬措施的话,恐怕会闹出更大的事情。
想到这,大家纷纷交换了个眼神,最终决定按照朱棣的旨意去办。
一个什么“对马岛”,打了也就打了。
半盏茶的工夫后,一队精锐骑兵簇拥着一辆马车快速驶离了皇宫,沿着南京城宽阔的大街疾驰而去,不多时的功夫便消失在了远方的天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