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武英殿。
进入十一月之后,应天的天气越发冷了,武英殿里放了几个火盆,驱散了寒气。
洪武皇帝朱元璋命人摆了桌椅,找来沐英、李文忠,还有皇太子朱标一起议事,说是议事,其性质就跟自家人闭门闲聊差不多。
沐英自西北征战过来,一直留在京城休养,结果赶上了顺天府白莲教之乱的消息传回京城。
这些天,应天城各种消息满天飞,都是讨论此事的。
朱元璋扒拉着炭火,轻声说道:“都看看吧,北边传回的消息,参与白莲教的都是什么人,胆子有多大。”
大明右柱国、大都督府左都督李文忠手里拿着奏疏,越看越是心惊,最后说道:“陛下,这白莲教的贼首班生,居然能汇聚起五千余教众同时行动,令人触目惊心啊。”
朱元璋轻哼了一声,道:“哼,白莲教连天德都敢截杀,还差一点就成功了,咱听闻消息的时候,都吓了一跳。”
徐达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有徐达在,北边的边防就不用朱元璋操心,若徐达真折损在了小孤山,朱元璋得心疼死。
朱标眉头紧锁,道:“父皇,这些跟随班生的教众,绝大部分都是普通的老百姓,其中甚至还有……”
朱元璋冷着脸,说道:“其中甚至还有不少军户,这是最让咱生气的地方!”
军户是出大明官军的根基,而今这根基里面都出了白莲教众,等于动了大明的根,他的声音充满了寒意,道:“凡是参与本次叛乱者,皆斩首灭家,严惩不贷!”
朱元璋的本意是夷三族,可顺天府那边的人口本来就少,徐达每天都忙着迁移百姓屯田,所以朱皇帝大发慈悲,没有夷三族。
朱标翻阅着一本奏疏,抬起头对朱元璋说道:“父皇,杨先生的这封奏疏,您可看了?”
从顺天府送来的文书、奏疏可不少,都堆积在桌子上,草草算下来有二十几份。
朱元璋瞥了那奏疏一眼,道:“看了,咱今天找你们来,就是为了这件事。”
沐英今年三十有三,生得孔武有力浓眉大眼,他这人一向是沉默寡言,听朱元璋这般说,沐英难得开口,凑到了朱标身边去看那封奏疏。
这一看,沐英吃了一惊,因为杨帆在这封奏疏里面,竟然请朱元璋对现有的军户制度,做出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