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官与吏有着严格区分。
官员,通常指的是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并被朝廷正式任命的人,而吏员乃是衙门里面办事的人。
大明如今的吏员选拔主要就佥充、罚充以及高纳三种方式,其中以佥充为主流,简单来说,就是由官府出面挑选符合条件的农家子弟等特殊的户籍人员充任。
罚充则是因为各种原因被惩罚成为吏员的人,这种人相对较少,而且他们本身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识文断字不成问题,否则也不会被惩罚为吏员。
至于告纳实际上是一种买官的行径,家境殷实的百姓可以通过缴纳费用,购买吏员的身份。
这些吏员便构成了而今大明衙门里面,最为中坚的基层办事力量,然而他们虽然参与到了政务之中,但地位低,更不能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没有任何的上升空间。
官员与吏员的区分,使得官、吏之间,形成了一道巨大的鸿沟。
“吏转官,你可知道这个政策一出,恐怕全天下所有的官员都要反对!”朱元璋神情严肃的说道。
“我自然知道,然则如今各衙门办事的其实大多数都是吏,那些官员顶多算是发号施令罢了。”
杨帆轻声说道:“当初臣前往泉州府任职,就曾见过一个老吏员,差事办得漂亮利落,却一直在吏员的位子上坐了三十多年,从前元一直做到了我大明朝,年过半百还是一吏员,这种情况在我大明之内太常见了。”
朱元璋眉头微皱,说道:“如今朝中与各地官员里面,有许多人都是从小吏做上来的,他们能从小吏脱颖而出,却不会再愿意看到别人如此,你所说的‘吏转官’之法,若当真施行,阻力不小啊。”
郭桓案的全国彻查还在进行,人心惶惶,朱元璋可不愿意再多起波澜。
杨帆上前一步,说道:“陛下,大明已经开国二十有一年了,明初的时候,国家百废待兴,官吏的数量不足,有很多的吏员能力出众得到了主官的赏识,因此被提拔为官员,这并不奇怪。”
“就拿辽东来说,过去这些年为了发展辽东,有不少吏员都因为办事办得好被提拔为官员,但是,现在吏员升迁的渠道在逐渐收窄,我大明又规定吏员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这就等于断了吏员升迁的源头,如此,吏员岂不是永无出头之日?当他们没有了念想后,就只能拼命去捞钱,故臣认为,应通过考核、选拔,挑选优秀的吏员晋升为官员!”
朱元璋思忖了片刻,说道:“你这想法倒是不错,那你来给咱具体说一说怎么一个考核、选拔?”
杨帆不急不缓地给朱皇帝讲述起来。
吏转官,在于给吏员一个希望,让他们有个盼头,不然这些胥吏就只会去拼命捞钱,反正也没法升,不捞钱干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