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去了辽东,远离中枢,没有了担惊受怕与勾心斗角,越发的逍遥自在。
而杨帆因“郭桓案”归京,结束后,就被褫夺了爵位与官职,刘伯温暂领辽东总兵兼永安都司总兵,用一句“劳苦功高”来形容丝毫不过分。
然而朱皇帝仍旧觉得心里别扭,当初咱让你待在应天,你又是生病又是要归乡的,如今去了辽东却生龙活虎。
朱皇帝心里能痛快?
不过,杨帆送来了书信,朱元璋就没有再难为刘伯温这位老臣子,准了刘伯温几年后颐养天年的请求。
放下书信,朱元璋挥了挥手,让杨帆与他一起出去走一走,有些话要与他说。
二人出了正殿,天气微凉,朱元璋道:“过几日,北面会来一支使团。”
使团?
杨帆微微一怔,北面的残元都被蓝玉捣碎,何处来的使团?
朱元璋见杨帆不吭声,又加了一句:“纳哈出之子佛家奴,已经站稳脚跟,派使者出使大明,愿与咱大明交好,这件事你怎么看?”
杨帆在辽东与纳哈出势力打了那么久的交道,论熟悉,满朝文武都比不过杨帆。
初闻此事,杨帆颇为惊讶的说道:“纳哈出有两个儿子,长子察罕勇武却没有谋略,这次子佛家奴与察罕相反,喜好舞文弄墨,仰慕我汉家文化礼仪。”
顿了顿,杨帆继续说道:“佛家奴虽不擅长兵事,却能在阿木尔与全国公观童的辅佐下在蒙古西部立足,颇为不凡,而立足之初就与我大明交好,可以将之前的仇怨忘却脑后,心机颇深。”
朱元璋听着杨帆的话,笑道:“瓦剌与蒙古东边的部落攻伐不断,初立受到颇多针对,佛家奴这才想到与我大明示好,此子连国仇家恨都能忍,未来必成气候。”
在佛家奴的未来看法上,朱元璋与杨帆基本一致。
杨帆想了想,说道:“不过,我大明将陆续在安南、高丽开战,这时候与瓦剌交好,制衡更强的蒙古东部,倒是一个绝佳的机会,臣认为可以与瓦剌合作。”
朱元璋微微颔首,道:“瓦剌使团还有十日左右到应天,你要不要晚些走,见一见瓦剌的使团?会一会瓦剌使团的领头人赵远?”
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