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路引好办,噼里啪啦一顿胖揍。
友好一点,让你回家养伤,不好友的,直接拉走充军。
为什么?
因为你消食跑了一里之外去了,超过一里路,就得有路引,没路引,不抓你抓谁?
一里路,多远……
老张回头看了看家的方向,在太阳余晖之下,能看得到茅草屋,老婆孩子好像还在等自己回家睡觉呢。这要是被抓去充军,哎……
估计明代初期的农民,晚上都吃不饱,不是没粮,就是怕撑,怕遛弯……
你就是想走个亲戚,一嗓子能嚎到对方家里的,只要是超出了一里路,那就得开路引,没有,后果自负。
丢了路引,可比后世丢身份证严重太多了。
也正是因此,守正陆远宁愿对抗知府,也不敢让人入城。
纵容者同罪啊!
他可不想挨八十棍子,活活被打死。
姚善拿陆远没办法,人家凭规定办事,你能说什么?
无奈之下,姚善只好让韩奕去城里请大夫出城,这才给孩子把了脉,开了药。
姚善在城外帮着这家人临时租了一间房,留下了一些银钱,在孩子好转些许后,才返回知府衙门。
“臣苏州知府姚善顿首:路引、商引之制,禁锢民商,不利民生,不利交易,臣恳请废路引、商引之制,以解百姓、商人之困……”
姚善奋笔疾书,写下了《废路引、商引之制》疏。
只是姚善不知道的是,这一封奏疏,上的不是时候。
因为此时的京师,百官再次雄起,成群结党,质疑,攻讦建文新政,要求废弃一条鞭法、国策、屯田商卖。
而这些人的理由是:
建文帝施政不当,惹老天发怒了。
具体来说,南京又地震了……
第一百二十二章 天子,你爹发怒了
四月初,京师地震,有声如雷,死难二十余,伤民过千。
好了。
百官积蓄已久的怒火,彻底爆发了。
我们反对一条鞭法,皇上强制执行了。
我们反对国策,皇上发怒,强制我们执行了。
我们反对屯田商卖,皇上不经过我们,就已经执行了。
不能再任由皇上如此胡来了,是时候站起来了。
为了我们逝去的土地,为了我们被割走的利益,为了我们这代人与后代人的幸福!
官员们,不要再沉默了,团结起来,让我们反对建文新政,反对一条鞭法、反对国策、反对屯田商卖,我们要恢复祖制!
地震不是人,但却给了这些人无尽的胆量。
一时之间,百官弹劾建文新政的火焰,彻底引爆朝堂。
一封封奏疏,都聚焦在了一个点上:
皇上德行不修,施政不当,引发上天警告,当下罪己诏,焚天示错,纠偏以入正道。
“罪己诏?自省书?啧啧,这些人,真当自己是汉成帝了啊。”
朱允炆欣赏过一封奏折,便丢到火炉里,然后继续翻看,微微摇头,道:“人君不德,谪见天地,灾异娄发,以告不治。这文采,当个教谕最合适不过了。”
古人嘛,他们对地震并不了解,给他们讲述地震纵横波,他们也听不懂。
古人有古人自己的理解,也有自己的观点。
西周伯阳父:天地之气,不失其序……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好了,“阴阳失衡”说就此登场。
地震,就是阴盛阳衰引起的。
如果哪位年轻姑娘或老姑娘正在努力向上爬,准备摄政、监国什么的。突然地震了,好了,这位姑娘要倒霉了……
可是,将阴阳之说与地震绑在一起,没啥价值,你说阴盛阳衰吧,几百年难得遇到一个女汉子,总不能全靠运气吧?
学说应该有用,没用,那还有什么存在价值?
于是,大家开动脑筋,翻查史书,发现伯阳父提出“天地之气,不失其序”时,“西周三川皆震。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然后没过多久,周朝便覆灭了。
这不是告诉所有人,地震便是亡国之兆,乃是朝代灭亡的迹象?
好了,“朝代灭亡”说上台。
可是问题又来了,朝代哪里有那么容易灭亡的,可地震又经常出现,你要总用这一招晃点帝王,不砍死你才怪。
这个学说,虽然看似有理,但可靠性不足,实用性不好,风险系数又太高,所以这个学说,也没什么市场。
中国人嘛,变通的本事还是有的。
既然阴阳失衡、朝代灭亡学说不管用,咱就创造一个管用且好使的学说。
皇上不是自诩天子吗?
也就是说,皇上他有两个爹,一个本生爹,一个非本生爹——老天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