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武、伍子胥,便是从这里率领吴军伐楚,也是由此凯旋。故才名为破楚门。今此门连通南濠街、阊门大街,又有上塘河之便,通向枫桥,未来此地繁茂,必不落京师秦淮。”
姚善正要称赞,耳边便传来了呵斥声。
“没有路引,便是流民,给我抓起来!”
“官爷饶命,我们是带了路引,只不过一时找不到了。”
“丢了便是没有,没有便是流民,还有什么可狡辩?来呀,给我抓起来!”
“爹,娘,我怕。”
两个军兵冲上前,抓住男丁,然后捆绑起来,之后又将妇人与孩童捆绑在了一起。
“住手!你们这是作甚?!”
姚善大踏步上前,厉声喊道。
“呀,原来是知府大人,小人乃是破楚门守正陆远。”
络腮胡子的陆远,学着文人,给知府姚善行礼。
姚善摆了摆手,看向被捆绑起来的夫妇与孩子,冷冷地说道:“为何如此?”
陆远面色严肃起来,对姚善道:“大人,此三人乃是城外他乡农户,欲入苏州城,只不过他们并无路引,按律,应入狱治罪。”
姚善眉头微蹙,看向那男丁,问道:“你们是何方人氏?路引何在?”
“大人,我们乃是一百二十里外赵望堡人氏,只因孩子得了风寒,高烧不退,这才不得已,找里正开了路引,想要入苏州城寻医,只不过夜间赶路,行路匆匆,不慎丢了路引……”
男丁将事情说了个清楚。
姚善走上前,看着小女孩略显黑黝的面庞,眼睛满含泪水,抬手放在女孩的额头之上,眉头更是一锁,对陆远道:“孩子高烧,不得耽误,让他们入城吧。”
“大人,没有路引,不得入城,当以流民论处,若是违背律令,朝廷追究下来,小子可担待不了。”
陆远对于洪武朝的屠杀印象深刻,不敢违背半点律令。
万一这些人不是所谓的乡民,而是流民或鞑靼奸细,那自己岂不是要被杀头?
这个险,不能冒。
“朝廷若是追究,我来担着!”
姚善解开绳子,扶起孩子与妇人,厉声对陆远说道:“让开!”
陆远咬着牙,没有退让,倔强地说道:“知府大人,这破楚门乃是在下所管!没有路引,就是不能入城!”
“我乃是苏州府的知府!我的话都不好使了吗?!”
姚善厉声呵斥。
陆远上前一步,毫不畏惧地喊道:“我奉的乃是太祖律令,知府又算什么?!您只照顾他们一家人,可曾想过我们?上一任守正仁慈,可他的尸体呢!现在还沉在这护城河里!”
姚善面色一凛!
没错,上一任守正就是因为好心,放了几个没有路引的人入城,结果被人上报,也不知走得什么途径,竟然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之中。
于是,守正死了,那些没有路引的人,全部充军了!
朱元璋制定的法律中,明确规定:
凡军民人等往来,但出百里,即验文引。如无文引,必须擒拿送官……
纵容者同罪……
天下要冲去处,设巡检司,专一盘诘往来奸细、贩卖私盐犯人、囚徒、无引面生可疑之人。
同时明确了处罚方式:
凡无文引,私渡关津者杖八十。
若关不由门,渡不由渡而越度者,杖八十。
路引,说白了,就是通行许可证。
路引制度并不是独立的,而是户籍制度的派生品。
朱元璋颁布法令,以“黄册之式于天下,令天下之人各以本等名色占籍”,考虑到元末流民问题,便以更造户籍黄册的方式,约束百姓。
大明朝,自然不会学习元朝,搞出什么“蒙古、色目、汉人和南人”四等人制度,朱元璋有朱元璋的想法,所有人都一样,一起上户口。
只不过,虽然没有四等人制度,但却有四种职业制度,设定了民、匠、军、乐四类户籍(这是一级户籍,后增加了其他二级户籍),不同职业,各归其处,不能逾越。
是什么户籍,就干什么户籍的事,别想着逃籍,越籍。
你是什么地方的,就在什么地方待着,别想着乱跑。
朱元璋想要的结果,一言以盖之,便是:
民安于籍。
对于农民,朱元璋的管理政策,明显不是按规定的百里,而是更为严苛。
比如老张今天种完地,晚饭不小心吃撑了,想着去遛遛,消消食。
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嘛。
于是,老张便走了走,抖了抖,哎,突然被抓了,一问,有路引没?
老张冤枉,自己消消食而已,哪里有路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