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被针对了,邦媛对此毫不意外。
这个时代的寇准仕途太过顺利,因为表现出色先帝一朝就可以随大军监管,而后今上时又因功三十封相,君主虽然不能说十全十美但绝对锐意进取,信任他栽培他,也不可避免的让他性格中的缺点暴露出来。
首先就是没有容人之量,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但寇准眼里是半颗沙子都揉不下。不说别人,向敏中虽然私德有瑕疵但是业务能力也不差,寇准却因为“矜骄无礼”坚决排斥他进入副相考察范围,原因只是因为向敏中的政治观点有些地方不和他相左。
张齐贤就更不用说了,两人一天能打八百顿顿官司。
久而久之,就算大家都知道你寇准是忠义之士,也确实有才干,但谁愿意和这样的人共事呢?反正素来会做人的吕端都已经好几次孤立他了。
偏偏寇准还不觉得这是他的问题,只以为这个朝廷都是污浊之人,应该启用更为顺从他心意的人,执行更强硬的变革。没错,在范仲淹还叫朱说,王安石压根儿不知道在哪里的时候,寇准就觉得大宋的冗官冗费已经不能再容忍了。赵滋想要的是徐徐图之,并且得到了吕端和张齐贤支持,但寇准非要一笔勾朱,通通裁撤。
虽说一家人哭好过一路人哭,但是杀断人钱财,如同杀人父母。何况他这是断人前途,仇恨度堪比鱼,挖了人家祖坟。众所周知,因为赵匡胤灭国无算,封了大量的亡国之族和其旧臣做官,他们首当其冲,再说,这么些年都过去了,他们就算没有被赵炅一杯毒酒送走,也早就没什么政治力量了。可事情就是这么反常,大理寺少卿张洎忽然上了一道公开的劄子,弹劾寇准自入仕途以来的十大罪状。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一条就是妄加干涉皇家公主行事,不用客气,说的就是邦媛。
本来就寇准这形式作风,当了两年的宰相,起码收了几十份儿参奏,可这人的参奏却着实不同。首先他是南唐旧臣,其次他是被寇准提拔的。
换句话说,寇准被背刺了。
这官场上素来讲究迎风倒,张洎是不是小人他们不知道,但连你亲手提拔的人都受不了你了,证明你寇准已经犯了众怒,这个时候不踩你一脚都对不起我们受的气。
虽然这个时候还没有形成祖宗家法,但大宋朝毕竟已经是一个规范化的朝廷了。宰相受到三法司参奏,确实要避嫌在家,等候圣裁。
赵滋对此非常无奈,他喜欢寇准的一往无前,虽然有时候他的脾气上来了,自己也受不了。但终究不能因为这等事情,把一个好端端的宰相给罢免了。再说不看僧面看佛面,莱国夫人(宋十娘)可是太后的亲妹。
对此,皇太后表示,官家我从来不干涉朝政。寇准则表示,臣与皇太后只是亲戚,不算外戚。
赵滋有心磨练一下寇准的心智,准备把他送去大西北为使相,但他这些年习惯于把一些犹疑的事情写信给妹妹邦媛倾诉,是以邦媛思考国后回信说:“渭水以北,胡汉难分,而准虽有决断而少宽和。皇兄若要曾益其所不能,何不令寇准自解其难?”
谁知道这封信赵姿还没收到呢,又有另一个重量级的大臣参奏寇准,那就是曹利用。
如果说张洎小人你看走了眼,曹利用作为礼部侍郎,多次和你搭档出使契丹,配合默契,这次又因为什么事情参奏你呢?
要跟风也不会现在跟啊,原来曹利用出使时,寇准曾威胁他如果不能要回易州,就要杀了他。可真别以为寇准是在耍嘴皮子,宋朝的宰相就是有这个权力,此事曹利用虽然心里不爽,但也没法说寇准不对,至于说他滥用职权,对下属动辄打骂的事情。自己毕竟也是大员了,为这些小事儿参奏宰相,感觉也挺不值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