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着,杜太监从袖子里取出一份文书,递在沈毅面前,微笑道:“这是朝廷的文书,沈翰林看一看?”
沈毅面色严肃,就要站起来行礼,杜怀摆了摆手,摇头道:“非是陛下的圣旨,是吏部的文书,沈翰林看一看就是,不必行礼。”
沈毅这才重新坐了回去,接过文书看了看。
这份吏部的文书很简单,就是邸报司这个衙门升级了。
邸报司升级,并不让沈毅感到意外,因为哪怕邸报司拆除掉情报能力那部分,单单一个邸报,也不止八品职司了。
现在的陈国朝廷,整体缺少宣传,而邸报司基本上就是陈国所有的宣传口子,替换到另一个世界里,沈毅这个职位比起那些地方上的布政使也差不到哪里去。
因为是给邸报司升职,沈毅是蹭邸报司的官升了一品,因此就没有专门给沈毅的文书以及圣旨。
这么做的目的也很明显。
是为了保护沈毅。
毕竟去年的新科进士,这才一年时间就做到了正七品,比起去年三鼎甲爬的还快,传出去有点拉仇恨,就干脆悄摸摸给沈老爷升了。
沈毅看完这份文书之后,只是默默收了起来,然后对着杜怀拱手道:“多谢杜公公。”
杜怀有些诧异的看了看沈毅,然后哑然一笑:“咱家在宫里这么多年,也见过不少两榜进士了,尤其是新科进士,第一次封官升官的时候,都激动的不能自己,怎么沈翰林连升四级,脸上却不见欣喜之色?”
沈老爷叹了口气:“升官不升职,无非就是一个月多几两银子俸禄而已,杜公公不知道,我邸报司虽然是个小衙门,但是底下吃饭的人着实不少,这一次邸报司升了一品,每个月的俸禄都要多发不少。”
杜怀愣了。
这个老太监愕然问道:“沈翰林,邸报司的俸禄,不是户部发么?”
沈毅笑了笑,没有正面回答。
邸报司明面上的俸禄,的确是户部来发,但是邸报司有官有品的人不多,大多数人都没有品级,也就是没有编制的。
除了宫里内帑每个月补助的那些钱,其他的部分都是沈老爷自负盈亏的。
“杜公公有所不知,每个衙门里都有本难念的经,这种事情,一时半会说不清楚……”
杜怀哑然一笑:“咱家倒是觉得,邸报司是个很好当家的衙门,咱家在宫里这么多年了,还第一次见到有什么衙门,能让陛下每个月从内帑里掏钱补贴的。”
听到这句话,沈毅神色微动。
他放下筷子,抬头看向杜怀,问道:“忘了问了,杜公公在内侍省……”
杜怀微笑道:“年纪大了,也干不了什么大事,也就是替陛下管管钱,维持维持宫里的开销而已。”
好家伙……
原来是宫里的“户部尚书”到了。
沈毅沉吟了一番,然后若有所思的举起酒杯,敬了敬杜怀:“杜公公这一次亲自到台州来,怕不只是为了个小小的邸报司罢?”
“沈翰林写给陛下的信,陛下已经收到了。”
杜怀面色平静,微笑道:“沈翰林在信里写了,台州府王家家资百万,只现银就有二十多万两,陛下知道沈翰林身边没有多少人手,开销现银还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田宅地契铺面之类的产业,便不太好处理了。”
说到这里,杜怀顿了顿,继续笑着说道:“陛下说,晋世子跟沈翰林要查抄的不止王家一家,估计还有不少大族要查抄,估计忙活不过来,因此让咱家带些人过来,帮着干些杂活,处理处理这些产业,这样沈翰林你们做起事情来,也会方便许多。”
沈老爷愣了愣,然后长出了一口浊气。
一个甜枣带了一个巴掌。
这个甜枣还是很甜的,因为八品的品级起点太低了,悄摸摸升到了七品之后,皇帝再想给沈毅升官,就顺理成章了一些。
而巴掌嘛……
不是特别痛,但是这一手拿捏的非常精准。
皇帝先前承诺过,这一次巡海,只要有人通倭,原地抄没家产,统统用作组建海防军,也就是现在的抗倭军。
本来,这些钱如果给沈毅跟李穆自由开销,那么这其中油水就很多了,运用起来也能灵活一些,现在皇帝虽然没有食言,也没有想要拿回这笔钱,但是却派了一拨“账房”过来,从今以后,不管是李穆还是沈毅,想要花钱,就必须要跟这些“账房”打招呼了。
沈老爷面露恭谨之色,如释重负的说道:“在下正愁怎么处理这些赃产,宫里能派人过来,实在是再好不过了!”
杜怀满脸笑容。
“沈翰林不嫌弃我们这些人讨嫌就好。”
沈毅连忙摇头:“都是替朝廷办事,在下高兴还来不及。”
杜太监微微一笑,继续说道:“除了这件事之外,咱家还要去见一见晋世子,向世子爷宣旨。”
说完这句话,他端起酒杯,跟沈毅碰了碰,面带微笑。
“抗倭军的建制,兵部已经批下来了。”
第四百三十六章 考验皇帝格局
虽然朝廷兵部地位尴尬,但是明面上的权力还是有的,兵部掌管全国的武官选用,军籍,军械以及军令。
像抗倭军这种临时建制,本来只是皇帝陛下一时兴起所为,兵部没有给具体的文书,但是抗倭军目前搞得很不错,对倭寇也起到了作用,眼下兵部总算给了个正式的编制了。
有了正经的编制,像是薛威那种抗倭军里的将领,就不至于有职无官了。
这种虽然没有什么实际上的用处,也就是朝廷承不承认的事情而已,但是国朝毕竟一百多年了,朝廷的认证在有些人心里非常重要,有了朝廷给的正经武官品级,他们也能多一些动力。
沈毅端在手上的酒杯听了听,他看向杜怀,问道:“杜公公,这种事情,在下能听得么?”
“听得听得。”
杜太监微笑道:“临来之前,陛下特意召咱家去甘露殿说了会话,咱家心里也清楚,这一趟晋世子巡海,明面上沈翰林只是个军师,但是很多时候都是沈翰林在拿主意。”
他语气平和:“若非如此,咱家便直接去寻晋世子了,也不会到这里来见沈翰林。”
“公公此言差矣。”
沈毅咳嗽了一声,摇头道:“这一趟巡海,还是世子挑大梁,我最多也就是在世子身后给世子出出主意,谈不上拿主意。”
沈毅语气诚恳:“这种话给世子听了去,要不高兴的。”
虽然李穆也说过跟杜怀类似的话,但是人家毕竟是天潢贵胄,有些话别人可以说,沈毅却不能认,万一世子哪天听得不高兴了,这趟巡海的差事也就黄了。
差事黄了不要紧,还有可能闹出一些不愉快。
杜怀在宫里待了几十年,这些人情世故他也是懂得的,见沈毅这个模样,老太监呵呵一笑,开口道:“难怪沈翰林能够在这个年纪中两榜进士,入翰林院,只凭着这股早慧,便不是常人能够比拟的。”
这老太监口中的“早慧”,是说沈毅在这个年纪,有了这个年纪不该有的智慧。
沈毅低头喝了口酒,没有答话。
杜太监吃了口菜,漫不经心的说道:“陛下已经下旨,奉晋世子为抗倭军指挥使了。”
听到指挥使三个字,沈毅挑了挑眉,神色微微有了一些变化。
指挥使,是一个卫的最高军事首领,正三品的武职。
比如说临海卫,满编是五个千户所,也就是五千人左右。
不过指挥使,并不是地方上最高的武职,地方上最高的武职是都指挥使,也就是省级最高的军事长官,是正二品武职,设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
朝廷给抗倭军这个级别的建制,是略低于沈毅预期的。
按照沈毅的预估,朝廷既然把皇帝的堂兄都派下来了,不管抗倭军能不能编满,怎么也应该给个都指挥使的名头,不然给堂堂世子一个指挥使的职位,未免有些掉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