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然了,对于现在的抗倭军来说,五千人的建制是妥妥够用了。
因为现在的抗倭军,也才二百余人,连一个千户所都还没有编满。
见沈毅一副思索的模样,杜太监摸了摸自己下颌上稀疏几不可见的几根胡须,微笑道:“陛下说,如果抗倭军这两年做得好,便在沿海设抗倭都司。”
听到这句话,沈毅心里暗自补充了一句。
等到抗倭军升格成抗倭都司的时候,他沈毅会不会在抗倭军里做事说不准,但是李穆绝不会继续在抗倭军里担任都指挥使了。
皇家内部互相防备的心思,还是很重的,皇帝可以允许李穆做个名义上的指挥使,但是却不可能容忍他做都指挥使,名义上的也不行。
想到这里,沈毅微微低头道:“陛下圣明,沈毅佩服万分。”
杜怀眯着眼睛看向沈毅,继续说道:“陛下还吩咐了,让咱家等询问晋世子和沈翰林,有没有什么需要我等帮忙做的事情。”
沈毅想了想,便开口回答道:“有杜公公帮忙处理赃产,在下已经省力万分了,不过除此之外,还真有一些事情,杜公公能帮上忙自然更好,帮不上忙就只当在下没说。”
杜太监眼睛弯成了月牙儿,挤出了几个鱼尾纹,他笑呵呵的看着沈毅,开口道:“沈翰林有什么事情,尽管说就是。”
沈毅咳嗽了一声,压低了声音。
“杜公公,我想在台州府沿海建造一个船坞,我需要一些大船的图纸,还有一批精通于造船的匠人……”
“造船……”
杜公公想了想,然后抬头看向沈毅,开口道:“这个咱家要跟上面请示一下,朝廷工部有不少能工巧匠,如果陛下同意,可以从工部调一些过来,至于船坞……”
老太监淡淡的说道:“船坞自然没问题,不过户部恐怕不愿意出钱。”
言下之意,就是要从赃款里出钱。
这些赃款,沈毅本来就是要花的,闻言直接点头,然后他咳嗽了一声,继续说道:“再有就是,兵部武库司是不是有一些专门制造火器的作坊,我想从前兵部抽调一两个作坊到沿海来,给抗倭军提供火器……”
沈毅话还没有说完,杜太监便直接从椅子上站了起来,老太监用不可置信的目光看着沈毅,这位见惯了风雨的紫衣太监,零散不由自主的吞咽了一口口水,然后艰难的说道:“沈翰林想要什么?”
“我想要几个火器作坊。”
沈毅眨了眨眼睛,目光有些无辜:“怎么了杜公公,不好办么?”
“岂止是不好办?”
杜太监坐了下来,没好气的说道:“沈翰林,咱家方才还夸你早慧!你怎么现在就糊涂了,抗倭军现在在沿海大肆征兵,名义上统兵的还是晋世子,你现在开口就想要火器作坊,你……”
话说到这里,杜太监其实是想说“你还想让陛下安睡否”的。
但是话说到嘴边,他还是咽了下去,没好气的说道:“你简直就是疯了!”
沈毅微微摇头道:“杜公公,正因为沈某没有什么私心,才会跟朝廷跟陛下提这种要求,如果我等真有什么私心,便不是跟朝廷要人,而是自己在沿海建火器作坊了。”
“公公,经过临海一役,小股倭寇短时间内是不敢上岸了,未来一两年时间里,抗倭军慢慢成型之后,相信那些几千人的大股倭寇,也不会敢再登陆我大陈海疆,但是真正想要扫清海上的倭寇,想要靖平海疆,想要……”
“组建沿海水师,就必须要造船出海,在海面上击败倭寇!”
杜太监脸色有些发红,他看向沈毅,叹了口气:“造船倒也罢了,火器是绝对不成的,地方军有火器需要了,给兵部打条子就是,兵部自然会酌情下发,哪里有直接跟兵部要作坊的道理?”
“兵部的火器……”
沈毅微微摇头,开口道:“沈某见识过,能打远的不能上船,能上船的打不远,需要花心思改进一番。”
说到这里,沈毅顿了顿,继续说道:“杜公公,你把我说的话如实上奏陛下就是,陛下如果准了自然是好,如果不准,我也就只提这么一回,以后再也不会提起,就当我没说过。”
杜太监摇头叹了口气:“我们把话传上去,陛下那里就不会当你没说过了。”
他看着沈毅,忍不住问道:“这些要求,沈翰林怎么不写在奏书里?”
沈老爷敬了杜怀一杯。
“我递上去,陛下多半是看不进去的,但是公公这些宫里自己人送东西上去,陛下说不定能看的认真些。”
第四百三十七章 拜山头
不管是船坞还是火器作坊,沈毅其实都可以自己搞。
毕竟火器这东西,在这个时代不是什么稀罕物事,就连大一些的倭寇都有几门炮,甚至还有一些西洋的火枪。
不过这玩意毕竟是军用的,沈毅如果不经朝廷许可,自己偷偷摸摸的搞,而且是带个宗室偷偷摸摸的搞,怎么说呢……
犯忌讳倒是谈不上。
就是容易暴病而亡。
一个不小心,说不定一家老小统统生病没了。
所以这东西,需要经过朝廷许可,最好是像沈毅这样坦荡一点,直接让朝廷调派几个火器作坊过来,再从工部调一些造船的匠人过来,方便省事。
至于那位皇帝陛下会不会心大到同意这种事,那就不是沈毅需要考虑的问题了。
皇帝如果同意,沈毅或许可以帮着他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搞出一支可以清理海路的水师出来。
如果皇帝不同意,沈老爷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能暂时放弃出海讨倭的想法,老老实实的搞陆防,这样虽然没有办法刨掉倭寇的根须,但是至少可以治标,让大陈本土保持和平稳定。
不过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皇帝想用这支水师替代淮河水师的想法,就有些太过想当然了,如果这支沿海的水师不能形成战斗力,就算小皇帝成功拿掉赵阀,大陈的北防线也会变成动荡,到时候若是齐人抓住机会……
一个不小心,这位陈国的皇帝陛下,说不定头骨都会被人做成酒杯,日夜把玩。
说到底,到底该如何决断,还是要建康那位年轻的皇帝陛下做主,反正建康到台州府也就一千里路,快马两三天就能到,沈毅有时间等待皇帝陛下的回信。
听到了沈毅这番有些大胆的言论之后,杜太监面色严肃了起来,脸上淡淡的笑意也收敛不见,他坐在沈毅对面,沉默了一会儿之后,缓缓说道:“沈翰林这番话,着实让咱家有些吃惊了。”
“我们这些宫里人,说好听点是天子近侍,说的难听一些,其实就是天家的家奴,沈翰林让咱家替你向陛下要东西,咱家实在是做不到……”
“不过……”
老太监微微低眉道:“不过沈翰林刚才这番话,咱家倒是可以将记录,原原本本的送到内侍省去。”
沈毅举起酒杯,敬了老太监一杯,笑着说道:“如此,沈某多谢公公了。”
杜怀单手举杯,跟沈毅碰了碰。
这天,沈毅好好的招待了一番这位内廷的“户部尚书”,陪着老头好好喝了顿酒,第二天一早,沈毅便派了几个人,领着杜怀一行人,去找已经南下“除奸”的晋世子去了。
杜怀走了之后,临海县城依旧在有条不紊的招兵,不过沈毅却离开了临海城,去临海南边的太平县征兵去了。
现在知道了朝廷给抗倭军的编制人数,沈毅征起兵来,底气就更足了,毕竟现在抗倭军的实际人数,连满编的十分之一都没有。
去太平县城的路上,有二三十个抗倭军将士随行保护,沈毅没有像其他文官那样坐轿,也没有坐马车,而是骑了匹马赶往太平县城。
二十多个抗倭军将士,也都人人骑马,这些马匹是台州首富王承望家里的私产,这会儿已经被抗倭军给征用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