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臣不敢。”
周元朗低着头,沉声道:“只是臣以为,燕都的禁军不能再不动弹了,再这样打下去,大齐的体面便会被那个沈七,打的荡然无存。”
“禁军……”
昭武皇帝冷着脸,开口道:“这会儿,禁军又应该派到哪里去?是派去山东,还是派去河南?”
周元朗咬牙道:“山东河南都不能丢,臣以为南人这等攻势,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只需要派出十万禁军,河南山东各分派五万人,立时就能在这两地,转败为胜。”
说到这里,他低着头,继续说道:“再有,臣说一句大胆的话。”
他跪在地上,叩首道:“朱里真各家,都有不少私兵族人,这会儿,正到了他们保家卫国的时候了!”
原本,周元朗让昭武皇帝派出禁军,昭武皇帝心里还极其不愿意。
但是听到后面一句话,这位大齐皇帝,便眉头舒展了。
因为,他留禁军在身边,就是要维护自己得位有些“不正”的皇权,而他要防备的,正是那些兵强马壮的朱里真家族们!
只有他们,有能力政变。
昭武皇帝看着周元朗,忽然笑了笑:“周先生之言,真是让朕醍醐灌顶。”
“朕现在就拟诏书,让各家派遣家丁族人,南下击退陈贼。”
听他绝口不提禁军,周元朗有些着急,正要说话,又被昭武皇帝打断:“至于禁军,朕准备派遣五万人出去,支援山东,抵抗南陈的那个沈子恒。”
“至于河南那边。”
皇帝捋了捋胡须,开口道:“许他们在原地募兵五万,对抗南陈罢。”
听到皇帝最后这句话,周元朗眉头忍不住跳了跳。
河南,自古就是汉家之地,被称为中原大地!
虽然易手了七十年,但是当地百姓在大齐,并没有过上什么好日子,如今这种局势,如果再在河南募兵,极有可能弄巧成拙。
不过见昭武皇帝这个表情,周元朗知道劝不动,微微叹了口气,把话埋藏在了心里。
他沉默了一会儿之后,开口道:“皇上,臣还有一件事要禀报。”
赵楷这会儿,心情舒畅了不少,他坐在帝座上,开口道:“先生你说。”
周元朗犹豫了一下,还是从袖子里取出一份文书,两只手捧着,递在皇帝面前。
“皇上。”
周元朗面色严肃,沉声道:“臣参郎氏,欺压百姓,胡作非为!”
“短短两三个月时间,臣已经听说有六七个郎家人,在燕都闹事了!”
“除了在燕都闹事之外,还有郎家人在燕都城郊跑马圈地!”
“皇上,现在已经是昭武元年,不是七十年前了!燕都城郊的地,大多也都不再是汉人的地,这会儿还有人跑马圈地,伤的不止是汉民的心!”
皇帝闻言,大皱眉头:“谁这么胡闹?朕怎么一点消息都没有听说?”
“都是郎大将军的子侄。”
周元朗咬牙道:“他们与皇上您有亲,自然无人敢问,无人敢报,连京兆府的府尹去管事,都被郎家的人揪住打了一顿!”
昭武皇帝闻言,先是一愣,随即看向周元朗,开了句玩笑:“既然无人敢问,周先生怎么就敢问?”
周元朗低着头,沉声道:“陛下,此时非同寻常时候。”
“朝廷南有陈贼,北有鞑靼,正是危急存亡之秋,在这种时候,最先要稳住的,就是朝廷!”
“朝廷不乱,才能够集中力量,去应对四方的敌人。”
“如今,郎家仗着功劳还有与皇上之间的血亲,在燕都胡作非为,分明是在惑乱人心!”
“臣甚至怀疑,是不是有南陈的谍子,在背后撺掇他们,干这些恶事!”
见周元朗义愤填膺,昭武帝心中不以为然。
因为周元朗口中那些郎大将军的子侄们,都是他赵楷的表兄弟。
不过周元朗也是从龙的功臣,皇帝不好斥责他什么,只是安抚了几句,轻声道:“周先生放心,朕会好生查问此事的,如果先生所言非虚,朕一定严加处理那些闹事的郎家人。”
昭武帝眯着眼睛,轻声道:“要是真有南陈的谍子作祟,朕正好一网打尽。”
周元朗恭敬低头。
“皇上圣明。”
……
两天之后,中书舍人周元朗,被皇帝陛下任命为钦差,外派出京,南下代圣上,监察山东河南诸军事。
这本是个极其重要的位置,甚至有点总督的味道,对于周元朗这个中书舍人来说,简直就是火箭攀升。
但是联想到周元朗从龙功臣的身份,这个殊荣,似乎又没有那么大了。
而周大钦差本人,听到了这个消息之后,神色则是更加难看。
因为他心里清楚,皇帝这个时候让他离京,一定有一部分原因,是为了郎家!
为了不让他再与郎家起冲突也好,为了袒护郎家人也罢。
总之,有一定的因素在其中。
这让他心情,极为糟糕。
穿着钦差官服走出燕都的时候,周元朗回头看了看身后的燕都城,缓缓握紧拳头。
“七十年基业啊……”
第一千一百三十四章 两笔文章
现在的沈毅,已经不用再亲临前线。
或者说,不太适合亲临前线了。
他原先在淮安军中的身份,慢慢被他一手培养出来的三个主将替代。
这是随着淮安军发展壮大,一定会出现的情况,没有办法改变。
况且即便是在从前,他也很少参与进前线指挥当中。
就在沈毅镇守兖州的时候,他的三路大军已经分兵,一点一点北上。
而就在淮安军主力尽出的第五天,济南府的齐军终于忍耐不住,也开始分兵南下,占了宁阳县城。
宁阳县,距离兖州只有百里左右。
先前,宁阳县是被淮安军占据的,但是淮安军主力北上之后,沈毅就放弃了这个县城,退守了兖州。
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沈老爷并没有做出任何应对,一如从前处理淮安军的军务,以及给前线做好后勤补给工作。
而齐人的兵力,到了宁阳之后,也就戛然而止了,并没有继续南下。
毕竟齐人也不是蠢物。
他们很清楚,打兖州城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之所以派兵南下占了宁阳,只是表现出自己的态度,并不会真的蠢到拿人命来填兖州的护城河。
就这样,乌飞兔走,一转眼,大半个月时间过去。
山东战场,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这个时期,被沈毅称为全面战争时期。
如沈毅所预料的那样,齐人也终于开始反应过来,他们开始跟淮安军,进行一城一地的拉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是守方,而淮安军是攻方,双方兵力相差不多,因此整个战场,只有局部战场互有胜负。
整个大战场,陷入到了胶着的局面。
苏定和凌肃二人虽然各自进入到了青州和东昌,但是都很难再往前进一步,在各自的局部战场之中,战场被再一次细分,不再是一大坨大兵团对撞,而是细分之后被再一次细分。
现在的战事,往往是双方的千户营乃至于百户营碰到之后,互相求援,然后碰在一起,互有胜负。
唯一的好消息就是,因为有苏定的左路军牵制济南府以及青州府兵力,薛威所部的进展相对顺利一些,大半个月时间,已经拿下了好几个县城。
而沈毅本人,则是在兖州,统一汇总处理各方面的战报消息。
而朝廷方面,也有了一些好消息。
原本,不管是徐州府还是兖州府,都很缺基层官员,让张简一个人,像个光杆知府,皇帝回去之后,似乎抓了一下这方面的工作,新派了不少新科进士以及调任了一些老县官过来。
甚至,吏部还给从外地调派了一些八九品的官员过来,让张简的政务压力骤减,徐州兖州的衙门,也都开始正常运作起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