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元璋便和其他的亲人分开,各自讨生活。
投无路之下,朱元璋去投奔了皇觉寺的高彬和尚,剃度为僧做了行童。
因为朱元璋没什麽背景,来当和尚当然也不是享福的,
他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还受到老和尚斥责。
不过就算是这样的日子,朱元璋也没能享受多久。
不久,当地闹饑荒,寺里得不到施舍,住持只好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
此时,朱元璋刚刚十七岁,甚至不满十八,只能开始继续乞讨。】
【这次朱元璋的流浪时间长达三年。
他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于至正八年回到皇觉寺。
这三年时间里,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
正如古人说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他在这段时间里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对其一生都産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候,主要的起义组织便是红巾军。
红巾军最初是与弥勒教、白莲教等民间宗教结合所发动的,因打红旗,头扎红巾,故称作“红巾”或“红军”,又因焚香聚衆,又被称作香军。
至正十年的时候,一个民谣普遍流行于黄河灾区之间,为“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或“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这一年,元朝政府命工部尚书贾鲁发汴梁、大名等十三路农民共十五万人修治黄河,同时又派兵在黄河沿线镇压,
就是这些黄河工地上服役的农民,点燃了红巾军起义的导火线。】
【红巾军的领袖韩山童出身于白莲教世家,从祖辈开始就秘密组织活动,意图恢複汉族王朝统治。
至正十一年,韩山童等事前在黄河底埋下一石人,民工在施工时挖出石人,果然因为挑动黄河,天下造反,元末农民大起义正式爆发。
从这个来看,前面的那个谶语多半就是白莲教自导自演的。
不过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借此来鼓动那些本来日子就过不下去,但是又没胆子来造反的人。
五月,韩山童、刘福通等人在颍州颍上县的白鹿庄聚集了3000多教徒,打出“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的旗帜,宣誓起义。】
说到这里,陈曦顿了顿,脸上露出了难以置信的神色,
【不过让我不太理解的是,韩山童在长期以来以白莲教组织农民进行反元斗争的时候,自称为宋徽宗八世孙。
宋徽宗能是什麽好东西吗?
皇帝当的不行,卖国倒是卖的非常精确。
不光他不是好东西,他的儿孙们也没什麽好东西。
韩山童以宋徽宗为祖先,压根就不是一个什麽好兆头嘛!
果不其然,起义没多久,事机洩露,遭到元地方政权的镇压,韩山童就被捕牺牲了。】
衆老祖宗:【……】
嬴稷缓了缓道:【果然,认祖宗这件事,也是要挑一挑的。】
刘煓若有所思:【老夫倒是觉得,他认这个宋徽宗,未必是因为就欣赏他。
可能只是单纯的因为宋徽宗他生的孩子多吧。】
李昞点点头:【对,不容易被拆穿。
就跟东汉末年也有很多刘姓子孙喜欢说自己是中山靖王的后代一般,主要是他后代多,不容易被拆穿。】
刘煓:【……】
怎麽还有他们刘家的事?
武士彟摇摇头:【还是挑一挑吧,就算说自己是中山靖王的后代也比那什麽宋徽宗的后代强啊。
报应来的很快的。】
韩山童:“……”
宋徽宗:“……”
此时不约而同的开始骂人了!
第173章 第一百七十三个老祖宗很骄傲
【不过韩山童这边和朱元璋没什麽关系, 只是因为他挑动了红巾军之后,以红巾为号的还有萧县芝麻李、南阳布王三、荆樊孟海马、濠州郭子兴,
“两淮、丰、沛、许、汝、荆、汉”的农民都起来响应。
是的, 红巾军的基本群衆都是贫苦的农民。
朱元璋也是贫苦的农民的一份子,所以在他收到儿时伙伴汤和的来信, 邀请他参加郭子兴的义军时,他便义无反顾的前往濠州,投奔了郭子兴。
这一年朱元璋已经25岁了, 在人均寿命十分之短的古人来说,已经可以说一句大器晚成了。
毕竟那个时候的人,是“人活七十古来稀”, 25岁的人孩子都满地跑了,我们这个时候还在努力读书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