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麽喜欢投降,来人啊,将李景隆捆了,不许给吃喝,丢到燕王那边去!”朱允炆神色阴郁,“朕让他好好投降!”
李景隆:“!!!陛下饶命啊!”
但是这个时候说什麽都晚了,侍卫们很快上前,把人给拖走了。
【不过对于朱允炆的结局,倒是有着许多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便是刚刚我提到过的在皇宫里被烧死,
还有一种说法,是朱允炆逃离京城,颠沛流离,千方百计逃避追杀,
后隐居于湄江的观音崖一带,诚心向佛,终了一生,着名的藏君洞也因此而得名。
第三种说法,便是朱元璋曾经向刘基请教有没有可以教朱允炆守天下的办法,刘基于是做成一小箧,用铁汁灌其锁授之。
靖难之变,燕军攻入南京,朱允炆开箧而视,见里面有一件袈裟,一件伽黎,两把剃刀,一个度牒。
朱允炆说:“此刘伯温教我也。”于是出家为僧而逃。
甚至还有说法,是朱允炆跑到了海外去。】
【也正是因为有这麽多的说法,所以在民间也经常流传着朱棣到处派人抓捕朱允炆的消息。
甚至之后命郑和下西洋,也是想要找回自己这个曾经是皇帝的侄子。
当然这种可能性作为后人,甚至是作为当时的人可能都不知道。
事情如何,也只有朱棣和朱允炆本人清楚一点了。】
【但是无论如何,朱棣在登基之后,最重要的事情还是要确立自己继位的正统性,和处置朱允炆朝堂上反对他的人。
也就是说,他不能成为一个乱臣贼子。
所以在朱棣攻占南京之后,开列“奸臣榜”,诛杀了一部分建文朝臣,例如方孝孺及其宗族亲友被杀者八百七十三人,其门生卢原质、郑公智、林嘉猷皆殉难;
黄子澄、齐泰等被诛杀灭族,练子宁之死,弃市者一百五十一人,家族被抄没戍远方者又数百人;
陈迪之死,远戍者一百八十余人;
司中之诛,姻族从死者八十余人;
胡闰之死,全家抄提者二百七十人;
董镛之死,姻族死戍者二百三十人。】
朱允炆听着这些人的名字脸色越来越白。
这可都是他建文朝廷的忠臣啊!这就都被斩杀一空了……
【当然了,朱棣虽然学到了他爹的残忍,但也没有那麽残忍。
他其实并未将“奸臣榜”上的人全部诛杀,如张紞、王钝、郑赐、黄福、尹昌隆等人皆被宽宥任用。
改封吴王朱允熥为广泽王,衡王朱允熞怀恩王,徐王朱允敷惠王,随母妃吕氏居懿文太子陵园。
朱允炆在的时候追尊自己的父亲朱标为兴宗孝康皇帝,朱棣也改回了名称,仍称懿文太子。】
朱元璋:“???”
他怒视朱棣。
虽然他对自己这个孙子也有诸多不满,但是这点上面朱允炆做的实在是很符合他的心意。
哪怕他知道如果是朱棣登基的话,朱标再被追封为皇帝有点不妥当了,但这并不妨碍他生气。
逆子!
朱棣:“……”
多少还是有点心虚的,所以他缩着脖子不敢说话。
朱标虽然是其中的主角之一吧,但是他实在是没什麽立场在这里说话。
尤其是朱元璋在替他生气的时候,朱标就更是没办法说话了。
最后他叹了口气。
算了随便吧。
只是……
这次有了天幕预警,他未必会如同之前一样早逝。
那自己这个弟弟……
朱标看了一眼朱棣。
朱棣都已经知道自己然后会当皇帝了,而且他们也知道朱允炆不适合继承皇位,那父皇会如何选择呢?
朱棣,又会是什麽样的想法呢?
【在对衆亲王的态度上,凡在建文年间被废黜幽系的诸王一律恢複了王位。
于是藩王们纷纷到京师朝见新天子,朱棣动不动就给予大量赏赐。
表面上看来是遵从祖制以笃亲亲之谊,但实际上却有着“多给你点钱你别闹了”的驾驭之意。
在胁迫宁王结盟时,朱棣曾许宁王以“事成当中分天下”,但朱棣做了皇帝却不认旧账,
不要说中分天下,就是宁王乞求苏州、钱塘也不获準,最后改封的南昌。
朱棣还暗中削夺诸王的实际权力及军权。
代王、岷王、齐王的护卫先后被削,连同母弟周王的护卫也被迫交出,必使其力不足与一镇相抗。】
顿了顿,陈曦又道:【当然,也正是因此,明朝养宗室的负担就更加加重了。】
第194章 第一百九十四个老祖宗很骄傲
【除此之外, 朱棣还昭告天下:建文时期更改的成法,全部恢複旧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