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棣突然一僵。
或许是个聪明人的话,还不会有什麽,但是如果是个像他爷爷这样单纯的农民,还真会被这样的言论所挑动。
因为在他眼中, 那就是陈曦说的那样, 他才不会考虑什麽国家的面子。
一个人如果连肚子都填不饱的时候,哪还有心思去想那麽多呢?
这里面连个能给自己说话的人都没有……
朱棣感到一阵绝望。
【除此之外, 朱棣还命令郑和下西洋。
从朱棣在位的永乐三年开始,一直到明宣宗朱瞻基的宣德五年, 郑和一共出海了七次。
这七次下西洋且不说他们的初心是什麽,单单说一下这个花费吧。
据统计,永乐年间,新建和改建约二千艘海船,其中每只宝船造价约五六千银两,船上装载的各种赏赐物品花费很大。
郑和舰队宝船之大,并不完全取决于实际需要的载重量,而是为了给人“巍如山丘,浮动波上”的观感。
为了保证造船质量的精良,朱棣不惜“支动天下一十三省的钱粮”。】
【……】嬴稷震惊了,【这也太夸张了。】
这样的船只,建一次就这麽可怕,但是每一次不可能没有损耗,不是一次性造好就完事的。
而且陈曦也仅仅是说了造船的费用,还没有说人工的费用呢。
这麽大量的船出海,上面的传功得有多少啊?
【根据后人对郑和下西洋史料的一些考据来看,郑和每次下西洋的人数几乎都在26000人以上。
航行时间都超过两年,并且都携带了大量的金银珠宝、丝绸制品、瓷器、茶叶等大明王朝的“特産”。
这是为了炫耀明朝的国力了。
在回程还需要带上各国的“特産”,以及到当地的一大笔支出。
就算他每次按照40艘船、人数按25000人,时间每次两年,各种带东西的船5到10艘左右我们来算笔账。】
【首先宝船造价费用,大概是在4500两到6000辆左右,历史记载是63艘。
甚至在马欢所撰《瀛涯胜览》一书,部分版本的卷首记载有一艘特大的宝船称:
“宝船六十三号,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
就算是不单独把郑和所乘坐宝船的费用拉出来算,也不把其他零零散散的船只算上,取个中间一点的数字5000两一艘,这笔费用也有30万两白银。
其他船只建造加上船只维修、养护,应该也在20-30万两左右,船只的费用就是需要50-60万两。】
【嘶……】
【还有船上的人员。
就算是工业化之后不用人来摇船,船上的人大大减少那也是需要人的,
更何况这个时候还压根没有工业革命,也没有蒸汽机,
不过明朝的时候因为朱元璋闭关锁国的无知和“不征之国”的傲慢,让明朝也压根没赶上工业革命就是了。】
朱元璋:“……”
不是,说老四奢侈就算了,为什麽这个时候也能带上他说一下?
【人员按平均每次25000人计算船上的官兵应该不会误差太多,而平均的年俸禄根据当时的边防军的年俸禄估算一下差不多应该有12两左右,
那麽远航一年所需俸禄便是30万两,两年就是60万两。
七次就是420万两。】
【这麽多人那就不能只发俸禄了,你还得吃得喝吧?
一个人一年按照2两计算,那麽一次远航两年就是10万两,七次就是70万两。
那我们来算算,船只的60万两加上俸禄的420万两加上吃喝的70万两,这算下来便是550万两。
当时明朝的国家财政收入一年也就是几百万两到一千万两左右之间。
也就是说,这麽一个下西洋的活动,耗费了明朝至少半年的财政收入。
而郑和下西洋以朝贡贸易为主,“政治挂帅”而忽视经济实利,有“厚往薄来”之说,从而也使得远航难以为继。
以及朱棣为了表现大明的大国风範,命船队携带铜钱出国收购,致使铜钱大量外流,造成国内“钱荒”,严重消耗了国库储备,引起钱币的大规模贬值。
所以“支费浩繁,库藏为虚”,被认为是下西洋终止的直接原因。】
【那麽郑和下西洋就没有任何的好处吗?
那当然肯定也不是的。
我们从郑和每一次下西洋发生了什麽看看就知道了。】
【说这个,要先从郑和的身份说起。
郑和,原本姓什麽现在是存疑的,有说他是姓马,被朱棣赐姓为“郑”,世称“三保太监”。】
【太监?】嬴稷瞬间找到了重点,【所以这又是一个太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