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页(1 / 1)

('

【是的。】陈曦点点头,【和高力士一样,郑和也是一个出了名的能文能武的太监。

郑和年轻时便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习战。

后来在靖难之役中立有功勋,之后被赐姓。

在永乐元年,郑和刊印的《佛说摩利支天经》中,姚广孝为其撰写题记,该题记反映出郑和已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

而郑和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可以说是身兼两教。

这也为后来航海的人选选中了郑和打下了基础。】

【而关于朱棣决定命人下西洋的原因有着这麽几种说法,

第一种原因是和朱允炆有关的。

之前我说过了,朱允炆最后的结果并没有一个真正的盖棺定论。

在明代,顾起元曾引述他人之语,称建文帝亡命海外、朱棣派郑和下西洋含有寻找建文帝的用意,郑晓、沈德符等也均有此怀疑。

此后有许多学者都采取了这种说法,甚至在清代官修《明史》之《郑和传》 与《胡濙传》均收录了这种说法。】

朱元璋怒视朱棣:“就不能给你侄子一点生路啊?”

朱棣:“……”

他冤枉啊!这个时候他还没干这个事呢好吧?

……

虽然但是,他也并不觉得自己真的遇到这事之后会心慈手软就是了。

【第二种说法,便是宣扬威德说。

其一,认为下西洋是为了“通好他国,怀柔远人”,践行中国传统政治理念,并认为所谓 “耀兵异域”的说法应该有所修正。

其二,认为这从根本上出于朱棣本人的好大喜功,即以天朝上国自居,而令蛮夷国家畏威怀德、输诚纳贡。

其三,认为下西洋并非出于“夸多斗靡”的目的,而重在宣扬德化。】

【无论是因为什麽原因,下西洋这件事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在选择带队人选的时候,那也必然是慎之又慎的。

其中,郑和具备军事才能,并且得到朱棣的信任;

当时的郑和也是正当壮年,身材魁伟,朱棣曾询问袁忠彻以郑和率军出使是否合适,袁忠彻认为合适;

最后就是我刚说的,郑和兼涉佛教和□□教的宗教背景,也被认为有利于其顺利完成下西洋的使命。

所以最后郑和便成为了下西洋的正使太监,带领着几万人踏上了茫茫大海。】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时候是永乐三年,用时两年多,于永乐五年回国。

期间海上遇到的艰险颇多,不过因为船队庞大,人多势衆,

再加上郑和指挥有方,并没有出现什麽大的问题。

也就是在去爪哇的时候,遇到了东西爪哇内战,然后顺手摆平了一波;

在航行的终点古里,郑和赐其王国王诰命银印,并起建碑亭,树立石碑,碑文称古里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鹹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

在碰到海盗陈祖义的时候,郑和派人对陈祖义加以劝谕,陈祖义诈降,阴谋袭击郑和船队,

郑和识破了他,兴兵剿灭贼党五千多人,烧贼船十艘,俘获贼船七艘,生擒海盗陈祖义等三贼首这些事罢了。】

原本还想要嘲笑一下这个朱棣不听自己老爹的话,乱用太监的嬴稷:【……】

看来这三保太监,多少还是有点本事的。

陈曦倒是看出了嬴稷的欲言又止,笑了一下道:【其实什麽样的人群里面都会分出不同层面的人,

不是宦官的人里也有大把的奸臣,宦官里面也有……

少部分的能人。

放任宦官为患最主要的还是皇帝无能,真要一股脑全推给宦官,那也是有那麽一点冤枉的。】

第202章 第二百零二个老祖宗很骄傲

【郑和第二次下西洋的时间距离他第一次回来不久, 在永乐五年出发,永乐七年回国。

这一次他是奉命送外国使节回国,规模较小。

访问了占城、暹罗)、爪哇和苏门答剌北部, 然后再一次驶往印度洋,以柯枝和古里为目的地。

不过这次下西洋, 《明实录》及《明史》均未记载,

所以也有些学者认为郑和第二次下西洋与第三次是一起的。】

【郑和第三次下西洋便是在永乐七年的九月了,

这次郑和是正使, 副使王景弘、候显率领官兵二万七千余人,驾驶海舶四十八艘,

从太仓刘家港啓航, 敕使占城,宾童龙,真腊, 暹罗, 假里马丁, 交阑山,爪哇, 重迦罗,吉里闷地,古里,满剌加, 彭亨, 东西竺,龙牙迦邈, 淡洋,苏门答剌, 花面,龙涎屿,翠兰屿,阿鲁,锡兰,小葛兰,柯枝,榜葛剌,蔔剌哇,竹步,木骨都束,苏禄等国。 ', ' ')

最新小说: 穿越星空的力量 隐婚成爱 九州覆 柯学世界的金田一 最强人肉沙包 拿钱办事我称王,职业舔狗你的强 日落江湖白 普女的非常规攻略(nph) 情迷1942(二战德国) 翻垃圾造就人生巅峰[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