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命令他们用此印密奏关于贵族、甚至皇族胡作非为的案件。
监察御史被派往全国各地去调查官员的政绩,并为官僚机构的任命寻求合适的人选。
朱高炽常常要求他的大臣们直言不讳, 不必担心报複,虽然他有时在激动之下训斥或惩处少数官员,但常常后悔并要求原谅。】
【而且虽然朱高炽想要还都南京,但是对北方边防他也不是完全就放弃了。
他在位期间, 曾多次敕谕边关将领加强巡逻, 也加强防御体系的规格。
在他即位后,也开始对北部边防的军事将领进行调整。
朱高炽首先对五军都督府与一部分都指挥使司的人选进行安排。
八月十七日, 朱高炽又“命武安侯郑亨等四人俱充总兵官,亨镇守大同;
保定侯孟瑛镇交趾;襄城伯李隆镇山海;武进伯朱荣镇辽东。”
在这一次他设置的四个总兵官中, 涉及北边的有三个,即大同、山海与辽东。朱高炽在位期间便安排了六个总兵官。
加上甘肃总兵官费瓛,明廷北部便总共有七个总兵官。
朱高炽对待北部七个军镇的总兵官与内地颇为不同,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便是,
明廷给其中一位总兵官发出命令之时,亦同时给其他几位总兵官发出相同内容的命令,
此实际上显示的是朱高炽对北边军镇一体重视的特点。】
【朱高炽对科举制度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当时进士之中多为南方人,这个也是当时宋朝偏安一隅,将北方的百姓和土地都拱手相让,
尤其是在靖康之耻后,宋人甚至开始歧视北方的百姓,这真的让人感到好笑又悲哀。
但是北方人天性纯朴、忠贞,也是皇家不可或缺的支柱。
朱高炽体恤北方学子困于经济、教育落后等因素,中进士较少的情况,
为了保证北方人可以考中进士,朱高炽规定了取中比例“南六十、北四十”,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清朝。】
【跟自己的祖父一样,朱高炽也十分崇拜唐太宗李世民。
而李世民最出名的地方,也是善于纳谏了。
所以他不光崇尚儒学,褒奖忠孝,在京城思善门外建弘文馆,常与儒臣终日谈论经史;
还特别鼓励纳谏,他曾经给杨士奇等人一枚小印,鼓励他们进谏,因此洪熙朝政治非常清明,朝臣可以各抒己见,皇帝可以择善而行。
不过……】
本来已经喜笑颜开的朱高炽:“……?”
一般有这个转折,后面準没有什麽好话。
【其实从朱高炽的庙号是“仁宗”可以看出来,他在历史上的评价还是挺不错的。
不过这个不错建立在什麽程度上呢?
他死的早。】
衆人:【……】
听起来好像很离谱,但是想想又好像很有道理。
尤其是……
衆老祖宗几乎不约而同的看向了李昞。
他的后人里不就是有一个前期几乎可以称之为明君中的明君,几乎就要比肩千古一帝了,后面直接把光辉灿烂的大唐拉下马,就差没有直接带沟里去了。
……
哦不,也跟直接带沟里差不多了。
现在看来,这个朱高炽也差不多?
【我刚也说了,朱高炽十分鼓励进谏这件事,登基之初便打出了“下诏求言”的口号,并且是“屡次下诏,言词恳切”,
在模仿他的偶像唐太宗李世民上,那是不遗余力了。
要知道,李二陛下不管后宫私事如何,在当皇帝这件事上,几乎是日后所有皇帝的榜样,所有臣子的白月光了。
所以朱高炽这些行为其实是很收获了一些臣子的心的。
而且朱高炽还踩着自己老爹的错误,给自己刷了一波好感。】
【在朱棣靖难成功后,出于巩固其统治,刑法颇为严苛,尤其对不愿归附自己的建文遗臣进行了残酷迫害,
而且因为其算是造反上位的,多少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不管是民间还是朝堂都有些质疑的声音,
朱棣和他爹一样,心虚就开始用重典,造成了不少的冤假错案。
所以在朱高炽继位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召集五府、六部、通政司、六科同三法司等主要官员至承天门会审,以免出现冤假错案。
死刑犯在四五次审核的情况下,依旧担心出现冤假错案。
还将建文帝时期的奸党族属赦免放还回家,将发放至教坊的人宽恕从良,还给日産。
这些行为可以说是站在朱棣给他打下的基础上笼络人心了,就是对朱棣的影响不太好。】
朱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