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单的说,就是让皇帝更加事少了。
朱元璋不光是高估了自己后代对宦官的宽容程度,他还高估了自己后代的勤奋程度。
他可能是觉得自己的勤劳能遗传下去吧,结果没想到,后人为了偷懒真的什麽法儿都能想出来。
饮鸩止渴也无所谓的那种。】
朱元璋:“???”
他气笑了。
“老四,你这好圣孙倒是很有想法啊,朕的决定他都觉得有问题是吧?”
朱棣:“……”
他也觉得这个圣孙有点离谱了。
之前看起来还行,天幕前面说的那些也还行,怎麽到宦官这里就这麽不清醒啊?
宦官那是能放出来的吗?
他以为每个宦官都是三保吗?
【但这个行为其实也促进了宦官势力的崛起。
这不光是宦官开始学习了,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朱瞻基需要信得过的奴仆去处理他私人的文件。
在这个时候,其他的集团都不能提供这样的忠诚和机密性。
所以每当朱瞻基并不想要简单地采纳大学士们提出的决定时,宦官的关键性作用就突出起来;
这时司礼监的宦官被指望代表皇帝采取适当的行动。
此外,各部一般不能与朱瞻基一起讨论和複审宦官的建议,那些转递文件的宦官就能在朱瞻基不知情的情况下上下其手。
此措施导致明朝的宦官取得空前的机会去滥用皇帝的特权。】
【宣德年间宦官的崛起是以前行政发展的结果,就朱瞻基本人而言,他觉得自己是能够控制宦官势力扩张的。
他不但屡次下令减少宦官的采购和诸如伐木和造船等宦官的指导活动,而且他处决和严惩了那些犯有重罪的宦官。
但是,由于提供了正规教育和使用他们处理公文,朱瞻基的所作所为也是无意地为他们滥用权力开辟了道路。
当后来的某个皇帝宁愿怠忽职守或不问政事时,宦官滥用权力的情况变得特别严重。】
朱元璋身后的黑气已经越发浓郁了。
他本来就是一个独裁的帝王,不然也不会连子孙后代所有的排辈都弄好了。
现在他是为了后代再不出现宦官干政的问题才让宦官不读书的,居然直接就有人不当回事了?
第217章 第二百一十七个老祖宗很骄傲
嬴稷听到这里哈哈大笑起来, 道:【这人死如灯灭,前面便是再有多少安排,也就跟着没了。
他们朱家的后代, 倒是一个比一个有想法。】
说完,嬴稷顿了顿, 【不对,该说是这后代们,都觉得自己比祖先聪明的多啊。
先祖皇帝怕宦官干政, 所以要求宦官不得习文断字,
后代就要给宦官安排一个专门的老师,生怕他们不识字。
先祖皇帝要求不得给宦官高官,
后人不光要给宦官高官,还要是大将军的那种!】
被提到的两个先祖:“……”
李世民倒是还好,他的控制欲实际上是没有那麽强的。
而且李隆基干的离谱事多了去了, 真要说是重用宦官, 还排不上号呢。
但是朱元璋就不一样了。
他之后的皇帝每个都会睬他的痛脚, 在他布置的前提下开始蹦迪。
这让朱元璋十分受不了。
他看起来气的快要冒烟了。
但问题是,他也不知道要怎麽骂, 毕竟这些可都是他的后人。
要是万一骂出来带祖宗的问候,那不就直接把自己带进去了吗?
朱元璋是生气,但是还没把自己给气傻了。
所以最后他为了省事,直接点了一个平时话最多的御史出来, 让他对着朱棣骂。
只準骂后人不準带先人的那种。
御史表示:“……”
我真是谢谢你全家啊。
不过好在文化人骂人的时候引经据典, 说些朱元璋一时反应不过来的东西也没什麽问题。
到底还是把这个任务完成了。
【还是那句话,虽然朱瞻基有着一些缺点, 但是他总的来说是功大于过的。
宣宗朝文有“三杨”、蹇义、夏原吉;
武有英国公张辅,
地方上还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 可谓是人才济济了,
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
出现了继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后的着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
而且他还是个很文雅的皇帝,不仅是文治武功,还雅尚翰墨,尤工于画,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草虫俱佳。】
【不过好景不长,朱瞻基在位时间并不长,
宣德十年正月,朱瞻基便病重不能视朝,命群臣在文华殿拜谒皇太子朱祁镇。同月崩于乾清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