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袁崇焕脑子里到底在想什麽?
一个皇帝脾气好也就罢了,两个皇帝都这样。
这朱家的皇帝是什麽尿性,他们听陈曦说了这麽多都能总结出一二了。
袁崇焕一个在朱家人手底下当臣子的,还能没有这点敏感度?
就算是不是朱家人,一个武将,不得到上面的準许,不经过群臣的商议,自己一个人就定了议和这种大事?
哪怕是你其实是想要缓兵之计,这都不是你一个人能做了决定的问题好吧。
没有一个领导愿意自己的属下越过自己去处理甚至能决定未来公司走向的事情,更不用说是一个皇帝了。
就这里,袁崇焕日后的死路已定啊!
【袁崇焕还有一点是触到了朱由检的痛点,也是他日后不得好死的原因。
那便是卖粮资敌。
其实真要认真的说,是说不上卖的,而是换。
蒙古人那边缺少粮食,但是他们有着优秀的马匹,而大明不缺粮食,但是缺少马匹。
所以袁崇焕坚持用粮食跟蒙古人换马匹。
虽然朱由检不乐意,但是这个时候他还是需要袁崇焕去抗击后金的,所以最后也不得不答应了此事。】
【不过袁崇焕不知道的是,蒙古人和后金的关系那是非常好的。
甚至在后来后金入主中原一统天下之后,那年年都是满蒙联姻的。
所以在得到了这个粮食之后,蒙古人立马就把粮食分了一半给后金,后金本来还摇摇欲坠的局势立马就稳住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袁崇焕这样的行为跟资敌也没什麽区别。
虽然他本质不是这种想法,但是……
实际上确实是如此。】
【……所以,他活了多久?】嬴稷听着都要心梗了,如果他有这麽一个臣子,估计能少活好几年。
【没多久,很快在崇祯二年二月初一,朱由检再次召见袁崇焕及满桂、祖大寿等时,就斥责袁崇焕:
“尔擅杀大帅,以至今日。今又不能捍患御侮,则平日恢複之言何在?”
命锦衣卫将他逮捕入狱。
同时,朱由检派孙承宗安抚东奔的关宁军,并以梁廷栋、满桂分别为文武经略,替代袁崇焕。
十二月十七日,朱由检命满桂出击永定门外的皇太极大军,反遭重创,满桂阵亡。
皇太极也意识到了现在的后金是拿不下北京的,便在留下表达议和之意的书信后及时撤军,崇祯三年二月十六日从董家口出塞。】
【己巳之变是明朝京畿所受到的一次重大威胁,朱由检当然会追究有关官员的责任,
其中兵部尚书王洽死于狱中,蓟辽总督刘策、山西巡抚耿如杞、总兵张士显等文武大员被杀。
这些大臣都被杀了,那辜负了朱由检信任、
八月十六日,朱由检数落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及给哈剌慎卖粮从而间接支援后金、图谋议和、纵敌不战、遣散援兵等罪状,将他淩迟处死。
袁崇焕获罪后,先前支持过他的钱龙锡、韩爌遭到史、高捷等亲温体仁的言官弹劾,相继去职,李标、成基命虽继任首辅,亦不能久安于位,先后辞任。
东林党的势力一落千丈,周延儒、温体仁入阁主政。】
淩迟处死!
好家伙!
听着这个结局,大多数老祖宗们都倒抽了一口凉气。
【这也太过了,此人的种种行为,纵然不是很妥当,却也并非是大奸大恶之徒。】李昞忍不住道,【淩迟处死,是不是也太残忍了些?】
【是啊,直接免了职,或者是杀了都行,淩迟……】武士彟摇了摇头,【这朱家的皇帝,可当真是残忍啊。】
刘煓感慨一声:【日后谁说我老刘家的皇帝刻薄寡恩,还是先对着明朝的皇帝说这个话吧。老夫的后人就算是再刻薄寡恩,也没到这个份儿上。】
朱世珍已经被“淩迟处死”给吓得说不出话来了。
那可是淩迟啊……
就算是他什麽不懂,这种酷刑也是听说过的。
那是把人的肉一片片的割下来,三千多刀才让人去死的。
那得多疼啊……
就算是奸臣,也没几个是有这样待遇的。
袁崇焕他罪不至此吧?
一时间,本来还觉得袁崇焕有些欺君罔上的人,都开始有些同情他了。
第260章 第二百六十个老祖宗很骄傲
朱由检看着天幕, 并不觉得自己做的有任何问题。
袁崇焕做的那些事情,根本就是死有余辜!
而且他就算是死前都不觉得自己做错了,实在是活该。
只是判他淩迟处死, 已经算是对他的宽仁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