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孟淑娴,那是多讲究个人啊,现在为了她的大宝贝,居然在寺庙门口,人来人往的地方摆地摊卖香火,这不,还因为一毛钱跟一个买香纸的中年妇女吵起来了,又拍又打的在那儿撒泼
卫孟喜嫌辣眼睛,赶紧转开了,她现在内心已经很平静了,真正的和解了。
下午回家歇了一会儿,又到做晚饭时间,主要是大家都勤俭节约惯了,剩菜扔掉多可惜啊,热到初二中午那顿,孩子们实在是叫苦不迭,号称再也不吃剩菜了,晚饭喝粥都行。
这一提议得到所有大人的附和,于是晚饭卫孟喜就煮了两锅粥,一锅是带有淡淡盐味的青菜皮蛋瘦肉粥,一锅是稍微甜口的桂圆红枣小米粥,给大家两种口味的选择。
结果就是叫着吃肉吃够了的孩子们,义无反顾的选择了瘦肉粥,那米粒和瘦肉末都熬得入口即化,汤也是浓浓的奶白色,带点瘦肉的粉,和皮蛋的清灰,光看颜色就是让人食欲大开。
再配上她从家里连罐子一起搬来的酱菜,那叫一个爽口,两个小老外发现,跟着卫东他们呲溜好像更香?
于是,院里都是七个少年少女的呲溜声,卫孟喜想说几句,但看嫂子露西好像一点也不反感,还给他们竖大拇指,就只能将话咽回去。
自家这几个崽,把好好的小老外都给带坏了,罪过罪过。
倒是几个大人,选了甜口的小米粥,也不用下什么,卫孟喜还悄悄给老陆那碗加了一大勺白砂糖呢。
大家正围在电视机前,一边看节目,一边喝粥,谁知大门却被敲响了。
大年初二谁会来串门?莫非是孟淑娴和谢鼎那俩老不要脸的又来了?
卫东腿长,第一个跑出去开门,谁知门口站着的却是几个完全陌生的人。
一、二、三十一、十二,一共十二个人呢!他打量了两眼,不好意思,你们找谁?
谁知话刚出口,最前面那小老头居然就一把抱住他,痛哭流涕:大侄儿啊大侄儿,都长这么大了,长得真高,简直跟你爸一模一样,我还以为是看见你爸了呢
后面的人开始你一言我一语的说他们一家子回来怎么也不去家里坐,他们这么多年十分挂念巴拉巴拉的。
卫东满头黑线,自己亲爸长得高他是知道的,很小的时候他问起,妈妈也会说一下,但不多,他也不感兴趣,可这群人,是那个刘家的?
这个猜测让他心里一点惊喜都没有,反倒全是惊吓,他妈妈这两年好容易才轻松一点,可别又来扰他妈的清净。
他不能让老妈被这群无赖缠上!小伙子当机立断在心里想好这个基本原则,立马就把脸一板,随便两下子挣脱小老头的怀抱,脸上是藏都藏不住的嫌弃,你们谁啊,赶紧走,不走我可就报警了,啊。
不是,这孩子怎么跟咱说一样的话啊?小老头疑惑的问。
不是说美国那边是说英语的吗?
对啊,他方言怎么说得比咱还溜?
第137章
正当他们讨论着, 屋里的一大票人也都呼啦啦出来了,为首的正是孟金堂。
门外十几口人在看见他的一瞬间,先是一怔, 然后是膝盖一软, 噗通噗通像癞蛤蟆受惊纷纷跳进水里。
呼啦啦全跪下去,嘴里叫爹的, 叫爷爷的,叫太爷爷的都有,乱七八糟,无一不是又激动, 又感动, 小老头还直接跑上去,一把抱住孟金堂的腿,爹啊, 你的,不孝儿回来了啊
终于明白过来到底怎么回事的卫东同学, 看了看自己, 又看了看二舅舅, 自己跟舅舅一模一样?
除了眼瞎, 也说不出这种话吧。
原来, 一家子正是孟金堂的大儿子孟伯安。
卫孟喜印象里的孟伯安, 是跟她和二哥不一个世界的大人, 她很小很小的时候就听说他结婚并分出去单过了, 在省城的拖拉机厂上班,也没见过几次。
以前她不知道原委, 还以为是舅舅离开的时候叫他了, 是他和家人不愿离开生活了多年的省城直到最近两年, 舅舅无意间说漏嘴。
后来孟金堂为什么会跑呢,其实也跟这个大儿子有关系,那一年的阶级斗争是从京市蔓延到省会城市,又才蔓延到下面小地方的,像朝阳县这样的小县城,本来应该是最后知道的,但老大一家不仅积极参加了,还写了一封实名举报信,揭发他这万恶资本家的嘴脸。
那封信,他是知道的,所以当机立断问小儿子要不要跟他一起走,谁承想一直没什么存在感的老二却是唯一相信他的人。
这么多年过去,对于自己倾注毕生心血却大义灭亲的老大,他已经失望了,没想到就在他过上幸福晚年的时候,这不孝子又来了!
你就说吧,就这,孟金堂能给他好脸?
看着多年不见的大大人现在居然变成了小老头,甚至比孟舅舅还老态龙钟,卫孟喜心里感慨不已。
看来这么多年孟伯安的日子并不好过。
爹啊,儿不孝,不孝啊孟伯安跪在地上,把那响头磕得砰砰砰的,眼泪鼻涕哭得一脸一身都是。
爷爷,我们想您啊爷爷,从小我就是听着您的故事长大的爷爷,这是我儿子,您的重孙。
一个走路还不稳的小孩,被他们按在地上,快叫太爷爷。
小孩哪里见过这种场面,又被大人按着,顿时扯开了嗓子的嚎,呜呜,不要!肥家家!
傻宝,这儿就是咱们的家,你爷爷小时候就是在这栋宅子里长大的呀。
孟金堂的脸色从一开始的青黑,慢慢恢复正常,就这么静静地看着他们一家子表演。
虽然他脸上什么表情都没有,但大儒商的气势一下子就出来了,卫东几个孩子对视一眼,连呼吸都不敢了似的原来和和气气有求必应的舅公,发起火来是这个样子。
卫孟喜用脚趾头也能想到,这一家子大张旗鼓拖家带口的回来认错是为了什么,钱呗。
换了一般人在孟金堂的立场,不仅不会回来,说不定还会对这片土地产生不可磨灭的恨意。但他从小接受的是爱国主义教育,是归属感,他不仅回来了,还很热衷于这边的慈善事业,自从那年知道卫孟喜每个月五号给残联基金会捐款之后,他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只不过,跟卫孟喜直接捐钱不一样,他是捐物,就像上辈子的卫孟喜,给贫困落后地区的儿童直接捐衣物和学习用品。
每一年花出去的钱,少说也是四五十万,这可是1992年啊!
前几年老大一家不敢回来,估摸着是怕政策还会有变,怕被牵连,后来观察了几年,见是真没事了,他就动了这心思,但孟金堂连门都没让他进。
今儿能进来,多亏是过年,老爷子不想当着小喜一家和露西福瑞珍珠的面发火。
让他进来,是孟金堂的教养,剩下的是他们父子之间的事情,不能让这么多小辈看见,干脆就说:走,我带你们逛灯会去。
朝阳县的灯会那是闻名了一千多年的,以后都能申请非遗保护的项目。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