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兰教授只是试试,倒也不坚持,毕竟研究是很私人的事情,他说道:那好吧。不过我能接下来你接下来的工作内容吗?
陈颂:当然可以。其实我打算做一些基础的理论工作,我之前对皮莱猜想还有孪生素数猜想的研究,都用到了一些相同的方法,基于我自己的架构。对此我也有了心得,想要把它们成体系得整理出来,在此之余我可能会尝试用它们证明哥德巴赫猜想。
加兰听了明显有些惊讶,过了一会儿才说道:陈,你说的这点我也发现了,但我没想到你现在就会去做这个工作。看来,我们数学家又要出一个格罗滕迪克了。
陈颂也被他这话吓了一跳,缓了一下才无奈地说道:加兰教授,您太夸张了,我可不敢和格罗滕迪克先生相提并论。
格罗滕迪克被称为数学皇帝,在夏国还有一个外号叫虚空教皇,他是当代最伟大的数学家,可以说没有之一。
但遗憾的是,在陈颂很小的时候,这位伟大的数学家就已经去世了,而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十年,他几乎远离了学术圈,过着隐居的生活,甚至于没有几个人知道他住在哪里。
格罗滕迪克有这样的地位,并不是因为他证明了多少数学难题,而是因为他创立了现代代数几何学。
正如武侠小说写的那样,开宗立派的才是一代宗师,格罗滕迪克可以说就是一个开宗立派的人,他是现代代数几何学的开创者、奠基人、祖师爷,他的成就足以光耀千古。
加兰教授说道:现在当然不行,但你还年轻,未来的成就未必不能做到。我想,如果格罗滕迪克先生还在世的话,应该也会愿意和你这样的年轻人交流数学的。
陈颂却很清醒,笑着摇了摇头,说道:我倒觉得,如果格罗滕迪克先生在世的话,一定不会愿意搭理我的,我不是他心目中纯粹的数学家。
陈颂说自己不纯粹,并不是因为他还研究物理,而是因为他曾经参与周天系统的研究,这是夏国的军事项目。
而格罗滕迪克,是一个甚至可以说有些极端的和平主义者,他反对一切的战争,也厌恶一切跟战争有关系的东西,正是因此他才会选择隐居。
他曾经在法国的高等科学研究所任职,但是当他发现这个研究所由北约资助的时候,他就立即离职选择去种地。
加兰教授也想到了这一点,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格罗滕迪克先生有时候过于固执,他应该确实不会喜欢你,比起数学,他对于他的政治思想更加热衷。我年轻的时候曾经见过先生一面,本来是希望能够请教数学,却听了一脑袋的政治宣传,我还不好打断或者反驳他。
想到那次的经历,加兰教授不由失笑,当时他的心情很复杂,现在想起来却也是一段有趣的经历。
没有再聊格罗滕迪克,加兰教授转而说道:你打算用你的新数学体系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
陈颂说道:只是一次尝试而已。作为一个夏国人,哥德巴赫猜想对我来说有些不同的意义,我很希望能够完成前辈未完成的工作。正好我所研究的理论体系和数学方法主要是用于数论领域的,而使用目前筛法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思路似乎也也很推进到最后一步,所以尝试一下似乎也没什么损失,我并不强求证明它。
哥德巴赫猜想,可以说是夏国数学界第一次向世界展示自己,而也正是夏国的数学家们将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往前推进了很多步,目前来说最接近证明它的是夏国数学家证明的陈氏定理,使用的是他所改进的加权筛法。
陈氏定理其实很多人应该都听说过,就是可以简写成1+2的那个,当然并不是1+2=3,而是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素数的和或者一个素数及一个2次殆素数的和。
哥德巴赫猜想,这个名字很多人都听说过,猜想本身也非常简单。
这个猜想最开始是普鲁士(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来的,他发现任何一个大于2的整数都可以写成三个素数的和,在那个年代欧洲的数学界默认1也是素数,当然我们现在已经不这么算了,2才是最小的素数。
所以哥德巴赫的发现用现代数学的表述就是任何一个大于5的整数都可以写成三个素数的和,比如6=2+2+2、7=2+2+3、8=2+3+3
然而哥德巴赫无法证明这个猜想,于是他给数学家欧拉写信,请求他帮忙证明这个猜想。
而欧拉在给哥德巴赫的回信中,提出了一个等价的猜想,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哥德巴赫猜想,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的和,比如说4=2+2、6=3+3、8=3+5
但很可惜的是,即便是欧拉,他也没有办法证明这个猜想的正确性,因为虽然哥德巴赫猜想的表述非常简单,但想要证明它却非常困难。
只能说直到现在,在一个有限范围内,通过计算机用穷举法尝试,并没有找到哥德巴赫猜想的反例,说明哥德巴赫猜想很有可能是正确的。
而在假设哥德巴赫猜想为真的情况下,数学家们又推出了另外一个猜想,也就是任何一个大于5的奇数都可以写成三个素数的和,比如说7=2+2+3、9=3+3+3、11=2+2+7
这个猜想是由哥德巴赫猜想推出的,只要哥德巴赫猜想成立,则这个猜想一定成立;而这个猜想成立,哥德巴赫猜想却不一定成立,所以我们说这个猜想是哥德巴赫猜想的弱猜想,它也被称为弱哥德巴赫猜想,相对的哥德巴赫猜想也可以被称为强哥德巴赫猜想。
目前弱哥德巴赫猜想已经在十几年前得到了证明,但是哥德巴赫猜想依然是横亘在数学界的一座高山。
哥德巴赫猜想,是数学界存在时间最长的数学猜想之一,历代有很多数学家试图去证明它,但始终无法完成最终的工作。
提到数学家们对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就不得不提到殆素数这个概念。
殆素数就是素数因子不超过某一个常熟的正整数,比如之前在陈氏定理说提到的二次殆素数,就是两个素数相乘的积,比如说6=2*3、9=3*3、35=5*7,6、9、35都是二次殆素数。
目前数学界对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进展,多数都都是用筛法,其中不得不提到的是数学家布朗在1919年证明了,每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数的和,并且这两个数每个都是不超过9个素因数的乘积,这个结论也可以被简写成9+9。
而如果按照这个思路继续推演下去,继续缩减素因数的字数,把9+9变成1+1,那么哥德巴赫猜想就能够得到证明。
此后的数学家一代代的努力,先后证明7+76+65+5
一直到1966年,夏国的数学家陈景润将证明推到了1+2,也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陈氏定理。
如今半个世纪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却始终没有人能够完成最后一步,目前数学界普遍认为,想要用目前的筛法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很可能是行不通的,想要证明筛法需要新的数学方法和数学工具。
不得不说,这个横亘在数学界三个世纪之久的数学难题,真可以说是世界最困难的数学难题之一,它的难度也吸引了一代代的数学家去挑战它,毕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数学家都是解谜爱好者。
而因为它的名气足够大,表述又如此简单,也吸引了无数的民科,每年都有很多民科宣称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然而他们使用的甚至是初等数学的方法
结束了加兰教授的电话之后,陈颂确实也没有太过于在于,正如他和加兰教授说的那样,他对哥德巴赫猜想并没有什么执念,纯粹只是把它当成一块试金石。
万一他的新体系真的无法解决哥德巴赫猜想那也没关系,换个简单点的难题来试试就行了,甚至是已经证明过的定理也没关系,相信定理们并不介意被用新方法再证明一次。
收起手机,陈颂把自己数院的学生都叫了过来。
第一届的四个学生哈明宇、白正明、安和利安德尔都已经拿到了硕士学位,现在继续跟他读博士。
第二届的两个学生任源福和周福珠选择合作研究一个课题,目前做得还可以,已经合作发表了两篇不错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