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想做呢子外套,但宁县的百货商店里,羊毛呢,弹力呢那都是一上货很快就卖光了,特别不好买。
许沁通过小朱了解到,海市纺织厂是生产呢子料的,不过人家的销路很好,除了供应海市和下面各县,很多都销到省城了。
虽然各地的纺织厂都是国营的,不会对私销售,但许沁还是决定去看一看。
林东几乎还是天天加班,指望他照顾孩子是不可能的,许沁托人往河东村捎了信儿,第二天王美兰就来了,把几个孩子交给王美兰,许沁才放心的坐上班车去了海市。
海市不是本省的省会,但在八个地级市里面,算是总体发展最好的,当然了,以她后世的目光,整个城市规模不算大,也不算繁华。
倒是厂矿企业比较多。
光是纺织厂就有六家,其中一二三家不生产羊毛呢,四主打床上用品,最有名的是纯羊毛毯,产品大部分都出口创外汇,五六两家都生产羊毛呢,质量都很不错。
省城的大街上,很明显穿呢子外套的人特别多,尤其是年轻人,小伙儿一般穿的是青色或黑色的呢子外套,大姑娘小媳妇穿的就花哨了,基本什么颜色的都有。
虽然明知道会被碰钉子,但她还是去试了试,果不其然,两家的销售员都告诉她,厂子出货只能是公对公,要是个人都来批发,那国营商场卖啥?
国家制定的布料供应票不就成了白纸了?
因为是预想到的结果,许沁心里倒也没有太多的波澜,她花了两天的时间逛遍了海市,发现无论是在商场,供销社,还是专门的国营布店,虽然品种不算太多,但呢子料的供应基本是很充足的,只要你有布票,付钱就能买。
但她不是想买一米两米,也不是十米八米,她是想进一批货,做成呢子外套后当成成衣来卖。
少说了也得百十米。
上哪儿去弄那么多布票?
要是去黑市上买票,布料本身就是零售价,成本价就太高了。
正常的渠道买不到,就只能托人找找关系了,这天早上,许沁从旅馆里出来,提着水果和点心来到堂叔家。
据许支书说,这个堂叔是很有本事的,退伍后专业去了县纺织厂当保安,因为写得一手好字,被领导调到厂办,后来当了纺织厂的办公室主任,许沁当初去纺织厂上班,也是走的这个堂叔的路子。
后来她堂叔从纺织厂调到铁路局,再后来因为领导赏识,直接调到了市里。
许堂叔四十来岁的年纪,在家里也是穿的板板正正的,中山装的袖子上一点褶子都没有。
他也有好几年没看到许沁了,但这个侄女留给他的印象不太好,一点苦也吃不得,好好的工作说辞就辞了,年轻人不靠谱。
许堂叔脸上的表情淡淡的,你爸你妈最近还好?
许沁点点头,都挺好的。
听说侄女搬到了县上,而且还经常去城东,他又问道,你三奶奶最近怎么样?
许沁笑道,三奶奶好着呢,前些日子我碰到她,还张罗着炖鸡呢!
许堂叔脸上也露出了笑容,当初他调来海市的时候,他就想让三奶奶一起来,但老太太坚决不同意。
说是住惯了老宅子。
但其实他知道,老人是怕给他添麻烦。
聊了一会儿家常,徐堂叔问道,你这次来市里,是有什么事儿吗?
许沁点了点头,叔,这不几个孩子都大了,家里开销多,光靠林东一个人的工资不行,所以我在城东宅子里开了个裁缝店,马上年底了,好多顾客都想做呢子外套,但宁县呢子料不好买,所以我来市里看看,能不能想办法多买点料子。
端着一碗馄饨进来的许婶子问道,小沁,你想买多少啊?
许沁犹豫了一下,婶子,当然是越多越好了,咋也得几十米吧,我带了两千块钱,就可着这些钱花。
两千块里,一千二百块是她自己的,八百是她管王美兰借的。
许婶子没想到她竟然要买那么多,踌躇了几秒,冲丈夫递了个眼色。
许堂叔自然明白她的意思,银芝,这事儿不用你操心了!
许婶子有个表亲在百货商场上班,要是买个十米八米的,她兴许能帮上忙,但买那么多,一下子去哪儿凑那么多布票?
许堂叔白住了堂哥家那么多房子,这个忙肯定要帮的,他琢磨了一会儿,终于想起一个人来。
许沁的确还没吃早饭,她把一大碗肉馄饨吃得干干净净,许婶子怕她不饱,锅里还有,我再给你盛点?
她摇摇头,婶子,我吃饱了,吃不下了。
许堂叔去了一趟单位,没一会儿又回来了,笑着说道,小沁,你去西山路商场找一个姓方的经理,他们商场正要去毛纺厂调货,你跟着去就行了!
许沁赶紧骑着许堂叔的自行车,没一会儿功夫就来到了西山路商场。
方经理是个看起来挺和气的中年人,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笑眯眯的,身材是这个时代少有的胖子。
他亲自开着货车,带着许沁来到第五毛纺厂,接待他们的不是销售员,是销售科的白科长,很显然白科长和方经理很熟络,扯了一会儿闲篇才进入正题。
方经理拿出商场的进货计划表,白科长随便瞟了几眼,在上面签了字,说道,老方,你今儿来的巧,昨天华林路老孟来,好几个颜色的货都缺货,今天车间都出货了。
那可太好了,老白,抽空一起喝酒啊。
拿着白科长批的条子,一路畅通无阻的去库房调货,五毛的库房挺大的,但呢子料品种不多,颜色倒还算齐全,许沁很快就挑好了,分别是灰色,驼色和大红色。
她本来还想挑黑色的,但一整卷布是一百米,三卷就是三百米了,呢子料一米布批发价七块钱,这就是两千一了,她还得管堂叔借一百块钱呢。
方经理让出库员登记好颜色和数量,去会计处交了钱,然后拿着收据又来到库房提货,毛纺车的工人帮着把一捆捆布装上车。
大货车开到半路停下来了。
许沁不好意思的把两千块递给他,方叔,我这里还差一百块钱,等回头我让我叔给你?
她没想到这么快就拿到了布。
方经理不以为意,嗨,没事儿,你许叔的自行车不还在商场吗,赶明儿我给他送去,顺便给他要钱。
方经理又笑着问,大侄女,你要这么多货,打算怎么拿走?
一百米布得有一百多斤,三百米就是三百多斤,老沉了。
许沁已经想好了,方叔,就在这儿卸下来吧,我在路边找个三轮车,直接拉到车站!
不是方经理不帮忙,但他们毛纺厂的货车,好多人都认识,不能这么明目张胆的送到车站,然后再卸下来那么多货。
他这个经理才当上半年,不少眼睛盯着呢。
许沁一下子拿走那么多布,虽然给了钱,但布票对不起来,他得想法子从其他方面找补回来呢。
省城不少街道都有那种专门帮着搬货卸货的三轮车,但方经理停的这个路口比较偏僻,别说三轮车了,行人都挺少。
许沁吹了两三个小时的冷风,才终于碰到一个蹬三轮车的,这人在附近住,准备回家吃中午饭的。
花了五毛钱将三个巨大的编织袋拉到车站,又顺利乘上了返回宁县的车,许沁虽然又冷又饿,却心满意足。
第52章 、赚钱养娃
幸而从海市开往宁县的汽车, 中途会在路过林县,汽车停在路边了,好几个扛着东西的社员一窝蜂的上了车, 但车子并没有立马开动。
她从坏掉的车窗往外看,这里大概算是一个临时的站点了,还有三三两两的人在等车,有几个大娘挎着竹篮买东西, 大多卖的是鸡蛋,但也有一个老大娘嘴里不住地吆喝, 刚出锅的热馒头, 刚出锅的热馒头!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