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之前她和许支书去镇上喝喜酒,是本家的一个侄子结婚,也是巧了,新娘子的妈就是她娘家村的小姐妹,人家不但穿了一身好料子的衣服,还穿了一双带跟的皮棉鞋。
她也去镇上看了,嫌弃镇上买的皮鞋不好看。
拎着这么多鞋回到家,还不到中午,许沁心里记挂着裁缝店的事儿,没歇一会儿骑上车子就往城东去了。
她不在,吴婶子和赵大姐也没偷懒,把许敏带来的衣料子都给做了,正在认真的熨烫呢。
许沁二话不说就开始裁衣片子了,尺寸都是烂熟于心的,故而速度特别快。
吴婶子和赵大姐的速度也不慢,但下午五点的时候,还是有几件没有缝完。
赵大姐掐着点走了,吴婶子选择自动加班,许沁觉得今天耽误了一上午,进度明显比她计划的慢了,也选择了加班。
七点多的时候,许沁说道,吴婶子,咱吃了饭再干吧,我去做饭啊!
这么晚了,肯定是怎么简单怎么来,许沁用葱花炝锅,下了半锅挂面,挂面里还荷包了两个鸡蛋。
她刚把面盛到碗里,听到了大门声响,然后听到了许敏的声音。
伟强,你快走吧,今天冷死了!
小伙子的声音听起来倒憨厚,没事儿,你快进去,明儿早上想吃啥?
吃烧饼加油条吧。
许敏推着自行车进了院子,今天上午她和张伟强去看电影了,下午一个活儿也没揽着,这几天她揽到的活儿都不多。
按说起来年底了,做衣服的人多了,应该比平时多才对,但很多人不放心不来店里,直接按照许敏量的尺寸做衣服,许敏让这些人来城东,好些人又嫌弃太远,再加上最近裁缝店明显多了,去街上揽活儿的裁缝越来越多了。
虽然许敏穿的洋气,手里拿的宣传图也好看,但她不会做衣服,了解的裁缝知识不多,有些人问得细致,她答不上来。
但别的揽活的裁缝能答上来。
许敏停好自行车,看到厨房的灯亮着,还以为是吴婶子在做饭,吴奶奶,做的什么呀好香啊!
她进屋一看是许沁,愣了一下,姑,你咋还没走啊?
许沁没回答,反问,送你来的是谁?
许敏有些心虚的回答,就是一个朋友,在罐头厂上班。
许沁毕竟是她的长辈,不得不多问两句,他叫什么名字?
许敏到底是小姑娘,见她姑没说她,就开始显摆开了, 他叫张伟强,他叔就是罐头厂的副厂长呢!
许沁颔首,你吃饭了没有?
许敏高兴的回答,吃了,伟强给我买的肉包子!
许沁和吴婶子吃完简单的晚饭,又做了两件呢子外套,许敏帮不上忙,只能站在旁边看。
她觉得,姑姑的手简直像会魔术,没一会儿一块衣料子就被裁成了形状各异的衣片子,速度之快简直让人惊叹。
当然了,吴婶子的手艺也越来越好了,她拎起做好的衣服仔细看了,针脚无一处不均匀,几乎没有线头,直线和曲线走得都堪称完美。
许敏第一次从内心里渴望,要是她也会做衣服就好了。
*************************************************************
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但在这个年代略有不同,虽然上面的政策松动了,街上的小商小贩也越来越多,但相对而言,好东西还是不多的。
比起紧俏的家电,一件漂亮的呢子外套不算什么,但对于爱美的姑娘来说,就是一件大事儿了。
许沁长得漂亮,为人又礼貌客气,在公安局家属院有一定的人气,人缘挺好,院里不少大姑娘小媳妇都来了,买走了七八件衣服,小朱还带着朋友来了,李喜翠也带着同事来了,附近的邻居见她家热闹,也好奇的过来看一看。
一传十十传百,很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微风裁缝店有现成的呢子外套卖,款式不但洋气,而且还比商场里便宜。
很快现货就供应不上了。
这天傍晚,赵大姐提前跟孩子说好了,也留下来加班,她熨好一件衣服,将熨斗关掉,忧心忡忡的说道,小许,咱们布料做了一半多了吧,用完了咋办?
许沁一开始觉得三百米布料足够了,现在也觉得少了,不过人心不能太贪,她笑道,能买到这些布是我运气好,赶上了,呢子布料现在是紧俏商品。
赵大姐点头,可不是吗,我表妹上个月托人从商场买了两米呢子料,质量还不如咱这些呢。
腊月二十一,所有的布料都变成了漂亮的呢子大衣,最后两天不少顾客怕买不到,都是提前交钱。
往往是一件衣服刚做好,就立即被买走了。
许沁算了一笔账,这一批布料,扣除所有的成本,也赚了足有四千块了。
第56章 、赚钱养娃
腊月二十三, 这天是小年,许沁给手下的三个员工放了假。
实际上就是赵大姐不来上班了,许敏和吴婶子吃住都在城东宅子, 即便放了假也走不了。
但两人的状态完全不一样,许敏一大早就出去了,不到天擦黑不进门,以前是为了揽活儿, 现在是和张伟强一起闲逛看电影吃饭,甚至大冷的天一起压马路, 就是不肯在家里多待一会儿。
吴婶子倒不是不愿意出去, 她年轻的时候在村里,有不少投缘的姐妹, 也经常串门, 但来到城里认识的人不多,没处去。
她倒是想去儿子家,儿子不让。
前些日子她儿子来看她了,蔫头耷脑的, 一问是不小心弄丢了三十块钱, 她那儿媳妇是个厉害的,还不定怎么骂呢, 为了不让儿子挨骂,吴婶子给了儿子三十块钱, 提了提过年的事儿,他儿子话里话外的意思,不想让她回去。
于是, 她就没回去。
吴婶子一开始也出去闲逛了, 出去看看街上的新鲜事儿是不错, 但出门就要花钱,她半辈子攒的钱都给了儿子了,手里也就几十块钱,不省着点花是不行的,上街买了几棵大白菜,还买了半袋子玉米面,是农民进城卖的,一斤才五分钱,大过年的总要吃点好的,又狠狠心买了十个鸡蛋。
这些足够她吃的了,她也就不出去了。
许沁手里有了钱,当然要过一个肥年了,过节的本质其实就是吃喝玩乐,中国人穷怕了,最重视的还是吃。
她和邻居刘大嫂一起去郊区农村买了两只肥鸡,两只肥鸭子,王美兰带来的猪肉剩下的不多了,去黑市买了肉票,又去肉店买了几斤,还买了半挂不要票的排骨。
海鲜大餐不太可能,但市场上已经有卖鱼虾的了,估计是从临县运过来的,都是大路货而且个头也不大,胜在还算新鲜。
许沁买了不少鱼虾,现在屋外就是天然的冰箱,白天的温度也在零下之外,为了防止野猫偷吃,她特意找了个木箱子,把放进去,然后再密封上。
孩子们从小吃得鱼虾少,她在锅底下铺了花椒,姜片和洋葱,煮出来的虾肉质弹滑,有一股子清甜味儿,孩子们都特别爱吃。
一大盆虾红彤彤的,看着就挺诱人的,许沁示范了一下,先掐头去尾,然后再剥皮!
四丽一听,觉得和剥鸡蛋也差不多,立马第一个伸出小手拿了一只,三刚也不甘示弱,赶紧也抓了一个虾。
许沁剥虾特别快,她都吃了三个了,孩子们才剥好了一个,三刚填到嘴巴里嚼了嚼,开心的说道,妈妈,这虾肉太好吃了,比猪肉还好吃呢!
四丽也说,妈妈,以后多买虾,太好吃啦! 一边说,一边拿起第二个虾。
大国和二强没说话,但手上剥虾的速度越来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