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却对着胤礽轻轻摇了摇头,示意此处人多眼杂,不必细谈。
胤礽便不说话了,只是瞧了那玉石好几眼。
姜鄢被前头卖小兔子灯的摊贩吸引,并未瞧见父子俩这番动作。
逛完了街景,康熙便朝着一处小径走去,姜鄢和胤礽一人提着一盏兔子灯不明所以的跟在后头。
胤礽问:阿玛,去哪儿啊?
康熙在前头领路,夜色中,就听见他笑着说:自是好去处。等到了便知道了。
康熙今日安排好了一切,都挺神秘的。却都很好玩很有趣。胤礽被吊起了兴致,跟着康熙走的快了些。
姜鄢在空气中闻到了湿润的味道,甚至还有些咸腥味。
此处小县靠海,又瞧着康熙把他们往小径中带,越往里空气越清新湿润,姜鄢就想,莫非是海边么。
果然就是海边。
夜色中的大海是蓝黑色的。
康熙带着他们一路走,不过两刻钟就到了海边。
一处栈道就修在海边的礁石上,海浪声声拍打,这里没有人,只有他们站在这天地间,远远的,又极近的,在这里凝望海边,远眺深海。
李德全他们没有过来,远远的守着,让康熙与胤礽和姜鄢一处,继续体会他们的闲暇光阴。
康熙凭栏而立,话是对着胤礽说的,目光却落在姜鄢的眸中:有那玉石的店铺,这城中不止一个。或者说,这临海的州县,能有这些玉石的地方,还是很多的。
\朕为台湾事,禁了海。当初就有人说,这是壮士断腕,是断了临海生民的生计。那些年,朕难,他们更难。如今台湾事毕,禁/海令未开,可暗地里,民间还是有了流通。生民立业,朕不怪他们。\
朕此次南巡,是要去明孝陵的。朕想拜谒洪/武皇帝,为的就是这江南的民心。朕如此作为,一是河工,二是民心。朕不能发作,亦不会治罪。朕会重开海/禁,这些玉石,自当正常流通。今日所见,保成你只放心心中便是,对谁也不必说起。重开海/禁,自然还有许多事忙。但朕禁的那一日,就已经想好了事成后会放开。
胤礽这才知晓,原来当时他皇阿玛不让说,是心中有了这层计较。
如今尚未公开解除禁令,确实是不宜议论过多。但过后开了海禁,想必那些玉石,及至旁的货物,便能更多的在这临海的小县中看到了。
康熙凝望着她,姜鄢便情不自禁望进他的眼中。
那是一双洞察人心的、睿智的、带着直击人心锋芒的帝王眼眸。
可此时,那双眼眸中,写满了柔软与温柔。
他为生民立业计,为万千臣民殚精竭虑,他带着她走入烟火人间,然后温柔的告诉她,他会为他们做些什么决定,会让他们过上怎么样的好的生活。
等姜鄢回了驻跸处,等她回到了她与康熙共同的住处,等她躺到了床榻上。
她却觉得自己仿佛还置身于那柔软的海风中,一盏小小的兔子灯照亮了他们脚边的路。
在海边,康熙又与她说起政事。那在他的眼里,好像只是些寻常事,却愿意说给她听,甚至觉得有必要说给她听。想让她放心,告诉她哪怕是这一方小县的百姓,也会想办法让他们的生活更好。
这是帝王心,也是剔透的,热忱的真心。
帝王权术难测,可为百姓计,便是一眼能望到底的清透闪亮。
屋里放了两三缸冰块,一点也不热。
姜鄢身上还带着海边吹来的清爽,她沐浴过,现在躺在榻上,远远的桌案上点着灯,床榻上的帷帐被放下,床帐内朦朦胧胧的,并不觉得光线强烈,反而是模糊的昏暗。
她带回来的小兔子灯被挂在床头,隔着帷帐悠然散着温暖的光。
康熙也沐浴完了,回来屋里,本以为她睡着了,轻轻撩开帷帐看她,却发现她抱着薄被露出一点点小脸来,眼睛眨呀眨,完全是醒着的样子。
瞧她眼眸似水,康熙俯身亲了亲她的额头,温声说:怎么还不睡?夜深了,快些歇息。
今日屋里多放了好些冰块,应当不会再热了。康熙着实不想再让她抱着那小匣子入睡了。
姜鄢看着他,小扇子般浓密的睫毛微微轻颤:那皇上呢?
康熙笑着抚了抚她鬓边的头发,说:朕今日尚未看折子。方才京中又送来些。朕要将它们批阅完。明晨发回去。朕也不困,你好好歇着。
在海边的时候,百花春就散掉了,都不必特意去喝醒酒汤。
康熙回来便觉得精神极好,他就没打算休息,今夜看一夜的折子,明晨正好全部看完,挺好的。
姜鄢期期艾艾的望着康熙:那,要不要臣妾起来陪皇上?
康熙失笑,爱怜的亲亲她的唇珠:你好好歇着。朕怎么舍得让你跟着熬?你昨夜就不曾睡好,今夜不必想什么,好好休息。好不好?
他温柔的哄着人,姜鄢觉得自己好像是个小孩子,被他这般珍惜的哄着。
姜鄢也晓得自己熬不住,迟疑了一会儿,伸手慢慢搂住康熙的脖子,在他唇边亲了一会儿,才红着脸自己躺回去。
那臣妾睡了。她闭上眼,没瞧见康熙眼中辗转划过的鼓动与克制。
康熙替她将帷帐掖好,又检查了一遍确实没有缝隙,确定不会有蚊虫飞进去叮咬姜鄢,这才去坐塌上就着光亮批阅奏折。
姜鄢悄悄把眼睛睁开一些些,瞧着朦胧光线里,在那边榻上忙碌的康熙。
她想,若非为了陪着她,康熙也不会将奏折全积压在晚上。这加班,全是白日里去玩换来的。
可今日一切经历,真像是一场美梦。是她想要珍藏在心底的美梦。
就像是她床头挂着的这一只好看的小兔子灯一样,值得记一辈子。
第46章 046
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到了杭州,便在行宫住下了。苏杭一带风景甚好,今年江南许多府县都有提前预备,因此倒不惧水灾。
太皇太后与皇太后便不往别处去,只在苏杭一带住着,顺道游览风景。
康熙还要带着姜鄢和胤礽先至江宁,即南京,去明孝陵拜谒洪/武皇帝。
到南京头一晚,行宫里,康熙同胤礽姜鄢一道用晚膳。
洗去旅途疲乏后,康熙姜鄢坐一块儿,胤礽一个人坐旁边,一起在院子里坐着乘凉。
太皇太后来信说,与皇太后同游苏杭,心情甚好。知道咱们还要些时日才会过去,嘱咐朕不必着急,让朕将该办的事办好。说大野泽之事已经传至苏杭,百姓街巷传颂,都言大清盛世,对朝廷十分感念。
太皇太后写了信过来。康熙看了。太皇太后应该是太高兴了,那写来的信字龙飞凤舞,若工整些姜鄢还能认,这种姜鄢怎么也认不全,满文也认不大好,康熙怕她费眼睛,干脆也给她念了一遍。
胤礽在旁边听着,也不必跟着看信了。
康熙还是稍微简化了些的。太皇太后信上说,百姓们将大野泽的事到处传颂,都在感念皇上爱民如子,对皇太子也是赞誉有加,称大清后继有人了。
甚至还提到了姜鄢。说宫里的娘娘也去了河工现场,可见皇上对河务有多重视。皇上亲下现场,生怕百姓生民为水灾受苦,这是社稷之福,是百姓之福。
康熙第二日在小县中的乔装低调出行,并没有刻意封锁消息,只是没有让人闹出太大的动静来。离开县城后,康熙曾在街上带着皇太子与后妃闲逛的事就传开了。
有幸见过的人忍不住回味,没有见过的人深感遗憾。那日康熙他们逛过的店铺,待过的酒楼,都被许多人慕名而来,康熙的事迹在大野泽传颂。
而胤礽和姜鄢的事,也在百姓之中口口相传。太子仁厚,宫里的娘娘亦平易近人,民心数日间沸腾聚拢,甚至姜鄢当时的打扮都开始慢慢流行起来,从前女子宽大的衣裳都改成了窄袖,云肩也不用了,都学着姜鄢那般穿衣挽发。
康熙给太皇太后回了信。他泼墨挥毫,写了对太皇太后的问候。康熙既动了笔,干脆代劳了,他的话写完了。便由姜鄢胤礽口述,将他们要说的话顺着后头写下来。
一封厚厚的书信写好,封妥后,令人送去了太皇太后与皇太后处。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