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弃市,则是于闹市执行死刑,受众人围观,夹带羞辱的味道。“这就是法家的严刑酷法啊。”赵佗眼皮一跳。想起伐魏之前,韩都新郑反叛,秦王政在殿上开会商讨如何处置韩王安。尉缭说可以将韩王安迁徙到咸阳来,加以控制,以避免让剩下的诸侯感到恐惧而决意抗秦。但李斯却反对,称“所有的反抗,都要以严刑峻法镇之”,然后就把韩王安杀了。如今李斯开口提议诛杀二王,非常符合他的一贯作风。对于此事,赵佗没有反对的意思。因为二王不仅与秦国敌对,且确实与匈奴勾结,赵佗对他们的行为非常厌恶。更别说他的大上造爵位是以攘夷之功而敕封,在这种对比下,那二王以勾结胡人的罪名被诛,也是合情合理了。真正让赵佗关注的乃是对于齐王建的处置。只听李斯说完二王惩罚后,又继续道:“齐王虽举国而降,然其先听四国之人所言,杀戮我邦友人后胜,又出兵意欲威胁我秦国东郡,阻止我军灭楚。大王命赵将军持诏而擒田假等贼,齐王违抗大王之令,并以大军三十万为阻,此等行为若不严惩之,岂能震慑天下?故臣认为,齐王亦当诛之。”听到这话,赵佗眉头猛跳。好个李斯,杀心竟如此之重,竟然想一次把三王全杀了。不过他略一细想,这还真能干的出来。历史上齐王建都没有反抗,被后胜说的开城投降,最后还落了个饿死于松柏之间的下场。如今齐国连续反抗秦军,打了两次甄城之战,齐人加起来出兵四十万,这样的态度,相比原本的历史更加恶劣。李斯提议将其诛杀,不算离谱。不过并非所有人都赞同李斯之言,等到李斯的话说完后,就马上有另一人开口反对。“大王,臣以为若一举而杀三王,虽能震慑天下,但也太过残酷,恐会引来天下人不满。且我秦国以使者诱降齐王,如今却反杀之,如此行为恐有损威严。”“齐人若见齐王被杀,说不定还会怀恨于心,让齐地再起反复,不若以恩抚齐王,以刑惩燕、代两王,如此更当稳妥。”赵佗举目看去,见说话之人四十余岁,乃是左丞相王绾。赵佗听说这位王丞相来自山东,多与儒生亲近,办事做法相较李斯,更偏为温和一些。听到王绾这么一说,李斯摇头道:“王丞相所言差矣,试问何为威严?”“大王派兵灭楚,齐王阻之。”“大王诏收田假等贼,齐王抗之。”“此等行为若是不惩,那才是真正的没有威严可言。所谓威严者,当是震慑天下,使民不敢犯禁作奸,乱制欺上,如此便为威严!”“禁奸止过,莫若重刑。”“如今天下初定,诸侯之民不识法度,正当以刑诛三王,以威慑天下。则诸侯之民不敢有反抗我秦法之心。”“若敢反抗,这三王便是他们的下场。这样一来就是杀三王而震天下。让天下庶民皆不敢犯罪。此亦是商君所言:以杀去杀,虽杀可也,以刑去刑,虽重刑可也!”李斯引用法家理论,言谈之间尽是肃杀之意。他为廷尉,秦国又是尊法而治国,这些话甚合法家理念。老丞相隗状眼观鼻,鼻观心,一语不发。左丞相王绾眉头皱起,心里有些不满,但也没有再开口反驳。赵佗脸色微变,感到一股深深的寒意。他之前在外征战,军中法律虽然严酷,但因为是用兵打仗,军纪军法是必要的东西,所以赵佗感触还不深。现在回朝参政,方才真正感受到秦国法家的残酷。怪不得后世常言“秦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如今天下初定,李斯想的不是如何去获得民心,反而是将“三王”拿来做典型,用他们来威慑天下万民。杀三王而震天下。让万民不敢犯罪,以达到以杀去杀,以刑去刑的效果。赵佗打了个寒颤,脑袋里又不由想起昨晚的噩梦。虽然已忘了大半,但残存的点滴画面,依旧让他不寒而栗。他眼见帝榻上的秦王政意有所动,便知道自己不能沉默了。第四百八十章 :六王伏辜大殿上,李斯话语落下,有肃杀之气弥漫。丞相被怼,诸卿沉默。事到如今,赵佗必须要开口了。杀戮燕、代二王。他没意见。但对于齐王建的处置,他却有话要说。无关乎其他,因为是他赵佗率军灭的齐国。五百里的事情,是郦食其为了诱降齐王建而加上的筹码,在后面的谈判中,赵佗并没有答应齐王建的使者,只说此事需要由秦王来决策。那五百里土地,就算最后秦国不给齐王建,他赵佗也不算失约,因为就根本没答应下来。但齐王建的性命,他却是亲口承诺了的。齐王建举国投降,赵佗便保其性命。如果现在齐王建投降之后被杀掉,那他赵佗岂不是得信誉破产了?人无信而不立。以后谁还敢相信他赵佗的信誉,向他赵佗投降连性命都保不住,那还不如死战到底呢。所以赵佗从自身利益上来说,必须要开口劝阻。更何况此事也不只是事关他的私利,更关系到整个秦国日后国策的走向。赵佗猜测,李斯这一次建言杀三王而震天下,并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的,很有可能是另有目的,有所针对。“是因为那批新征召的儒生吗?”赵佗心中暗想。他听闻自从灭楚后,秦王政就从山东诸侯地征辟来一批儒生入咸阳,任命为博士。这些人有议论朝政,向秦王政谏言的权利,整日上蹿下跳,高议儒学。这个举动很可能让李斯感到了威胁。他拜师于荀子,出身于儒家,走的却是法家之路,大秦也一向是以法家治国,所以李斯在秦国一向如鱼得水。如今大王却召儒生为博士,听他们的建议,万一那些儒生仗着口中长舌,影响了大王的思想,那还得了。故而李斯今日要杀三王而震天下,尽显法家之威。他要震慑的可不只是天下庶民,更是要狠狠的震一震那些不太安分的儒生,给他们来一个下马威。李斯要告诉他们,谁才是秦国思想界的主人。刚才,与儒生走得近的左丞相王绾开口,说不定就有一些牵扯。以上这些皆是赵佗所猜想。他深吸口气,拱手道:“启禀大王,对于三王之事,廷尉所言甚为有理,然臣尚有一言请诉。”听到这清朗的声音,殿中诸臣皆举目望来。李斯见到说话的是赵佗,眼神微微一动。帝榻上,秦王政点头:“大庶长说。”赵佗沉声道:“廷尉所言,杀三王以震天下,可震慑诸侯之民,显我秦国威严。臣认为燕、代二王不仅抗我秦国,且勾结胡夷,自当诛杀,以立威震慑天下。然齐王之事,尚有商榷的余地。”“臣认为,齐王虽然曾派兵阻止我秦国灭楚,但他在最后能举国而降,让我秦军一举而定全齐,助我秦国快速一统海内,在其中是有所功勋的。”“如今齐国社稷已灭,齐王俯首称臣,便为大王之子民,当明赏罚以待之。”“昔日魏、楚之王顽抗到底,尚得存性命。而今齐王举国相降,反戮杀待之。此种对比,颇有法度不明之嫌,若如此施行,我秦国何以立威信于天下?”赵佗说完此句,也不待众人开口,立刻抛出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且如今大王正欲迁徙六国之公卿贵族于咸阳。六国之中,以迁徙田齐为先。如今齐地田氏之民尚未徙走,就在此时杀戮齐王,齐人必定恐惧,田齐宗族会生祸患,让这一次的迁徙之事出现变故。”“迁徙诸侯公卿贵族,是襄助大王统治六国故地的大事。如果从迁徙田氏开始就出现问题,那以后再迁徙其余诸侯之民的时候,恐怕就不会那么顺利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