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之若是大王抚慰齐王,就能安定田氏之心,让迁徙途中的田氏宗族不会生乱,对于接下来的迁徙大事颇有裨益。”“故而臣以为,齐王的生死,关系到我秦国对六国贵族的迁徙大事,如果处置不当,就很容易滋生隐患。对于齐王的赏罚要更慎重一些才可,还请大王思虑之。”赵佗一口气说完自己的理由,然后闭嘴不言,等待大王最后的决定。他对于自己的理由还是很有信心的。除了强调齐王建有功,将他和活命的魏王假、楚王负刍对比,以凸显杀戮齐王,会使得赏罚不明外。赵佗更直接了当的点出了齐王建在迁徙大事中的作用,杀了有害,不杀反倒有益。秦国是一个崇尚实际利益的国家。相比王绾说杀了齐王建,恐怕齐人会怀恨在心。赵佗说的这个理由,更具体实际,也更有说服力。殿中诸位公卿,都略显惊讶的盯着这位年轻的大庶长。他们知道这位大庶长打仗很有本事,之前献策修改秦律也颇有政才,但没想到如今竟能在这秦宫大殿上,以口才反驳廷尉的话语,而且听他的观点也颇有道理。帝榻上,秦王政微微颔首。他也不再问诸卿意见,径直道:“大庶长言齐王生死,关乎赏罚严明,以及迁徙六国贵族的大事,寡人然之。”“寡人当刑惩燕喜、赵嘉,以威慑万民。”“田建则废为庶人,不伤性命,如此也不损我秦之信义。”话到最后,秦王政的声音颇有不一样的味道。赵佗抬头,见到那双珠旈后的眼眸,正带着玩味的色彩盯着他。赵佗脸色微红。大王明白他的小心思,除了他所说不杀齐王建的公利外,赵佗保全自己信誉的私利,自然也是个理由。总算是保下来了。赵佗暗自松了口气。齐王建没有被杀,甚至没有像历史上一样被扔到共地的松柏之间饿死。看来日后也不会再出现那首,“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的歌谣了。历史人物的命运,再次被他改变。这时,赵佗感到有目光落到自己身上,他转头,见廷尉李斯正看着自己。李斯面色如常,见赵佗望来,甚至还微笑示意,没有任何自己意见被赵佗反驳后的气恼模样,尽显大气风度。赵佗也回以微笑。站在李斯前面的王绾也看着赵佗,含笑点头,散发着善意。另一边,秦王政下达了对三王的处置诏书后,并未休止,反而双目精光绽放,目视殿中群臣,沉声道:“寡人另有诏令。”殿上诸卿身躯一震,全都正襟危坐,想看看大王会说出什么话来。赵佗目光悄悄瞥到秦王政脸上,见其珠旈后的面容微微发红,颌下场须摇颤,看上去心情颇为激动。果不其然,只听秦王政声音洪亮,当场宣诏。“异日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已而背约,与赵、魏合纵叛秦,故兴兵诛之,虏其王。”“赵王使其相李牧来约盟,故归其质子。已而背盟,反我太原,故兴兵诛之,得其王。赵公子嘉乃自立为代王,背弃诸夏,勾结胡夷,故举兵击灭之。”“魏王始约服入秦,已而与韩、赵谋袭秦,秦兵吏诛,遂破之。”“荆王献青阳以西,已而叛约,击我南郡,故发兵诛,得其王,遂定其荆地。”“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兵吏诛,灭其国。其王勾结胡夷,故以将擒之,得其王。”“齐王叛约,欲击我东郡,故兵吏诛,虏其王,平齐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秦王政尽诉自身功绩,话到此处,他的下颌微微抬起,声音更显激昂。“寡人一统天下,兼并海内,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令诸公卿、议郎、博士共议帝号。”议帝号!赵佗猛然抬头。他看着秦王政珠旈后那张激动发红的脸,仿佛能感受到大王此刻澎湃汹涌的心情。一统天下,兼并海内。这样前所未有的伟大功业,已经让秦王政等不及了。王这个称号,已经无法满足他的需求。他要更大,更威严,更高贵的名号。所以在完成对三王的处罚后,秦王政就迫不及待的下达了议帝号的诏书。“大王。”赵佗面容复杂。这个称呼,已是叫不了多久了。第四百八十一章 :帝号纷纷秦国统一后的第一次大朝会结束,整个咸阳城都轰动了。一王腰斩,一王弃市。这事情十分惊人,如果放到以前,一定会引起无数秦人的关注和议论。但如今,除了一些人拿来当做浆余饭后的谈资外,其他秦人尽数将心思放到了另一件大事上。议帝号!当秦王政在大朝会上下达议帝号诏的时候。为大王商议帝号,就成了当今咸阳,乃至整个关中,整个秦国天下最为重要的一件事情。有资格为大王商议帝号的诸位公卿贵族、议郎、博士或是埋头苦思,或是翻阅古籍典藏,妄图从古老的简牍中为大王找出一个无比尊贵的帝号。如果自己想出的帝号被大王所采用。那不仅是简在帝心,更将名垂千古,让万世秦人都知道,这个伟大的帝号出自于谁的口。这事情的利益之大,足以让众多臣僚双眼发红,为此搅动脑汁,苦思冥想。李府中。廷尉李斯高坐主位,他的案前摆着一盘烤的金黄酥脆的麦饼,旁边则是剥好了的橘子和用豆盛放的酱。李斯伸手捏了一瓣橘子,先在酱里沾了沾,放入口中。另一只手则抄起麦饼啃了一口,感受着三种食物在嘴里混合的美妙滋味,他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下首,坐着他的两个儿子李由和李于。两人此刻正为大王议帝号之事各抒己见。“周统衰落,有五霸迭出。”“霸者,霸诸侯,匡天下,威名更胜天子。昔日秦有穆公,霸于西戎。之后又有七国相斗,混战不已,争霸天下。所谓争霸,争的就是这个霸主之霸。”“如今,秦行霸道,平一宇内。既然是为了争霸,那就不如以霸为名,称作‘霸帝’如何?”李由沉声开口,面容刚毅,目光炯炯,首先提出了他对大王的帝号之见。“霸帝?”旁侧,李于皱了皱眉,摇头道:“兄长所说看似有理,然霸者,乃是昔日之‘伯’也。方伯之名,位居于天子之下,以霸为帝号,恐怕不足以显示大王的尊贵,且有被周代之天子所压。”“以吾之见,秦之先,虽有穆公为霸,然中道衰落,公室内乱,连败于魏国之手。直到商君入秦,秦行法治,方才一改颓势,雄霸七国,东出兼并天下。”“若无法,则秦不兴。”说到这里,李于伸出舌头舔了舔嘴唇,笑道:“所以不如便叫做‘法帝’如何,如此也可昭显我秦国乃是法治之国?父亲,你以为怎样?”李于神采奕奕,一脸期待的看着李斯。“法帝?”主位上的李斯听到自家中子想出来的名号,眼皮猛跳,差点被嘴里的麦饼给噎住了。相比于长子李由爱好军争,愿意上沙场征战立功,博求军功富贵。他这中子李于,则是和他一样,喜好刑名之学,读的是法家经典,走的也是法家之路。所以李于提出“法帝”之名,便是有着小心思在其中。李斯不由摇了摇头。这小子脑子转的快,但还是太年轻了。“法帝”之名一出,就让人一眼看出他心里的打算。法帝。法居于帝之上,那岂是大王能够允许的?秦虽以法而强国,但如今秦王却不一定只用法家之徒。法,只是帝王家用来治国的工具罢了。李斯不由想到秦王政最新征辟的七十位博士。这些博士中,有名家、阴阳家以及法家等诸子门徒,但更多的还是儒门之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