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禄七年(1564)十一月。
近一个月的时间,在竹中半兵卫的调略下,丹后国的国人纷纷投靠细川藤元,导致丹后守护所的八田城也陷落了。
一色义道从城内出逃,计划投靠但马国的山名家,当主山名祐丰是他姑父。
途中在丹后的中山城暂避,但城主沼田幸兵卫背叛了他,导致一色义道失去了藏身之地,迫不得已向细川家臣服。
本来细川藤元是打算让一色义道自尽谢罪,家位传给子嗣的。但本多正信列举了三好长庆这个例子,顿时打消了他的想法。
最终选择谅解一色义道,家领减封,迁移到弓木城,与细川家分割统治丹后国。其年幼的嫡子千德丸,担任细川藤元身边的小姓。
至于为什么不直接灭族?
虽然战国时代是一个充满战乱和动荡的时期,战国大名们为了扩张势力和领地,经常通过战争和政治手段来消灭对手,但是否采取灭族的方式可能因情况而异。
一般来说,出于对敌方家族残余势力报复的担忧,或是为了快速维稳地方的考量,通常会以政治联姻或者过继子嗣的形式,来达到战略目的,不会去选择灭族。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战国时代没有发生过灭族事件,只是没有形成一种普遍的忌讳或规则。
尤其是面对那些拥有悠久历史和显赫家世的贵族,大名们往往会表现出更多的谨慎和策略上的灵活性。
他们深知,对于这些家族的处理不仅关乎一时的战果,更牵涉到长远的政治稳定和地方的和谐。
因此,在制定对策时,他们会更加注重权衡利弊,力求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考虑到对敌方家族的尊重和未来合作的可能。
至此,一色家降服,丹后国纳入细川家,石高再扩十万。
而后大军在舞鹤港登船,对外宣称归国。但在海上突然转道,反向来到了但马国,在奈佐日本助的老家奈佐村登岸。
大军抛弃粮道,自备二十天的口粮,经过一夜的急行军,与次日清晨,就包围了山名家的居城此隅山城。
当山名祐丰一大早站在城头,看着城外的上万大军,惊讶的嘴巴都合不拢了。
城内的侍兵们看到犹如天降的细川大军,吓得更是瑟瑟发抖。要知道山名家并未做好战前准备,领内动员、囤积粮草是一样没做。尤其是城内仅有不到百人值守的侍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