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陛下诛妖王、清君侧,以平民愤!
呼声渐渐盖过了朝堂上的嘈杂,无数官员浮出水面,只为今日连成一片,内外施压之下,让皇帝赐死宴云河。
宴云河见火候已至,这才起身面对底下的「讨伐者」。
诸君,请听我一言。宴云河抬手做了个下压手势。
几乎是条件反射般,底下的呼声停了下来,这是摄政王有话说的手势。
即便再怎么不愿,他们也早已养成了习惯,看见这个手势就自动收声。
这一画面,看的宴君熠忍不住笑了出来。
路之言却在这一笑中白了脸色,他终于察觉到哪里不对了,从一开始就不对。
摄政王在朝中的拥趸不在少数,为何直到现在都无人为他辩驳?反而是己方的人在不停蹦跶。
他抬眼扫去,现在立在朝堂中央的,几乎都是己方的人,其中只混了几个摸不清状况的小官。
他再看向那些明晃晃的摄政王党,其眼中的不屑袒露无疑。
路之言后退一步,只有一个想法:结束了。
宴云河道:诸君何不听听战果,再决定是不是要顺应叛军要求,诛杀本王呢?
那内侍道:楚大人已率领左军击退右军反军,叛军首领已被擒获。
传信的人亦道:城外叛军并没有机会接近城门,半道就被围堵,如今已被俘虏。
宴云河道:众将士辛苦了,将中间这些大人们请下去好好喝茶吧,顺便问问他们与叛军是否相熟,不然为何对他们的要求言听计从?
甲胄声响,一队羽林军进入殿堂,不顾这些官员的挣扎呼号,将他们压了下去。
宴君熠看向空了一块的朝堂,下旨道:各部统计名下空缺职位,今日递交吏部,由吏部安排递补官员,之后将名单交予朕过目,今日事多,诸位爱卿辛苦一些,若无事,就退朝吧。
今日发生的事确实多,众人早盼着退朝了,自然是毫无二话,只想赶紧回家,看看家人是否安好。
只各部尚书和左相跟随皇帝和宴云河进了上书房,而不一会儿,楚静安也回来了。
朕实在没想到,被收买之人竟是张总管,他也是朕身边的老人了。宴君熠怅然道。
宴云河此时也是深有同感,孤也没想到,那个背叛孤的人会是钱典仪,唉。
这叔侄两个同时叹气,颇有同病相怜之感,看的众人是一阵无语,现在的重点是这个吗?难道不该是后续该如何处置这批官员?怎么说也是将近有四分之一的空缺,朝廷都快转不动了啊!
第100章
◇
完结
宴云河又在心中暗道:张总管和路之言勾连或许正是因为他是宫中的老人吧。
当然,这话他并没有说出口,不然难免要说到先帝,现在还是说些正事要紧,这次可以说是将反叛世家在朝廷的力量一网打尽了,但这只是个开始,后续的麻烦才是真的多。
不说现在朝廷的空缺尚需填补,这填补的人选就大有讲究,所以,在确定正式的官员任免之前,宴云河需要先讲明自己即将「离职」的事。
在场第一次听闻这个消息的诸人俱都震惊无比,只楚海德早知楚静安的打算,对宴云河的决定并不震惊,甚至紧跟着道:老臣也正有告老之意,老臣现今的精力是一日不如一日,该给年轻人更多机会才是。
楚海德要辞官才是众人都不知道的消息,看着众人惊讶的神情,楚海德倒显出几分老神在在来,眼看着当年的对手们一个个都离了这中枢,他也生出一种隐退的想法,更何况,近些年他确实是力不从心多矣。
眼见朝堂的支柱一个个即将离开,几名大臣俱是愁云惨淡,皇上年纪毕竟还小,又正值朝廷用人之际,哪有在这个时候纷纷辞职的道理?
宴云河看他们神色,笑道:先不急,怎么也得等此间事了,朝廷稳定之后再说隐退之事,到时候朝堂涌进一批新鲜血液,人绝对不会出现短缺的。
吏部尚书却是最先明白宴云河的用意,这位显然是不想影响最近的官员考核,提醒各位不要自作聪明,提拔一些所谓的「摄政王党」。
右相的倒台难免会让人觉得是摄政王大获全胜,很难不做出一些「投其所好」的事。
但若是摄政王也即将隐退,那么这一情况将不会出现,说不定这次考核结果将是最公平的一次呢?
官员考核早有定例,并不需要商讨多久,反而是对世家的态度上,众人有了分歧。
抓了这么一批世家官员,且这些人涉嫌逼宫,每一项都是大罪,如何能轻轻放下?只不过若真全都赶尽杀绝,大郑离乱也不远了。
更别说,眼前的几位重臣之中,也多是出身世家,即便寒门出身的,也多和世家交好。
有反骨的世家需要严惩,但也有中立和支持他们的世家,并不能一概而论。
宴云河有意让宴君熠处理此事,作为他亲政路上的一次考试,合格了就代表他有独立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
虽然宴云河对宴君熠有信心,但还是要让大臣们看到皇上的能力才行。
宴君熠显然很了解大臣们的心理,于是采用「杀鸡儆猴」的策略,不至于大开杀戒,又能充分震慑不安分的世家,另外,愿意开辟海外的世家,也会适当予以奖赏,给个头衔什么的。
虽然宴云河觉得人人平等,但说到底这只是他个人的想法,世人还是很看重身份头衔的,其他国家出去的都是伯爵亲王什么的,大郑在这方面也不能输。
作为多年的宗主国,诞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大郑很有封海外王的经验。
而从这次叛乱来看,大世家显然割舍不下自己偌大的家业,或许是觉得自己头确实铁,反而是中小世家,完全没跟着掺和。
作为被杀的「鸡」来说,这些枝繁叶茂的大世家绝对是只能震慑「群猴」的好鸡。
兵贵神速,楚静安早有布置,此时只不过是把命令下发,确定到底是朝哪几个世家动手。
和军令同样跑得飞快就是民间的各种小报,托益于大力发展的识字课程,新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很多都能读懂简体字,人们自然对阅读产生了需求。
除了全面开花的民间读物,自洛城而起的各种小报更是深受欢迎,除了几家不愿「下凡」的报社,其余报刊字体俱是使用简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