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好看,秦远看着棉鞋上的小花,这是兰花啊,婶子看可真细心。
孙玉兰垂头看着上面的兰花,露出笑:我姐姐姐夫他们一家都对我好得很呢。
秦远点头,接触了孙家和杨家后,他可以说孙玉兰这边的亲戚关系,比他们秦家还要团结友爱。
杨老汉他们得知孙玉兰的对象是个警察后,免不得一番羡慕。
你说孙家是啥风水啊,儿子当兵娶了个城里媳妇儿,日子过得不差;孙桂芳嫁给继西,也没受啥累,这铺子生意好得很;小女儿不但在文工团,还有个警察女婿。
杨老婆子眉头紧皱,这么好的事儿,咋就轮不到他们呢。
也不对,要是老三他们没被过继,这好事儿他们也能沾一点。
可惜老三和幺妹都恨他们,啥也不是。
咱们家的风水就差了?
杨老汉不高兴,儿子们没出息,孙子们肯定有!
见狗蛋不在家,他便大声喊着,狗蛋从院子外回来:爷,喊我干啥?
去,念书去。杨老汉道。
狗蛋无语:我这好不容易放假,让我玩玩呗。
玩啥?你瞧瞧你石头哥,又在背书了,你下半年可是要去县里读书的,再不努力,镇上的考试都过不了!
要想去县里念书,就得去镇上参加升级考试,到了县中学的分数,这才可以被录取,他们村小学六年级年级考试都是在镇小学举行的。
也意味着还能不能继续念书。
狗蛋闻言也觉得有道理,他赶忙进屋念书去了,毛蛋怕杨老汉抓住自己,转眼就溜了。
孙玉兰他们走后,队里的春耕也开始了,杨继西和孙桂芳又开始忙碌起来,今年他们没有承包土地,所以队里的春耕完事儿后,就去采茶。
但因为收茶的价钱太低了,队长思来想去,最后决定自己炒茶,然后卖成茶。
他开了个会,提起这个事儿。
队长,咱们队里没有会炒茶的啊。
是啊,这就算会,那也是搞点老茶,随便在锅里翻炒几下,糊了也是自己吃,那和卖的可不一样。
是啊,可别还没有招牌,就把招牌给砸了。
队员们议论纷纷。
队长哪里不知道这个道理呢,他想了想说道:那就去学嘛,隔壁县有个镇子就靠茶吃饭,那的茶师傅多,咱们去学!
赵五苦着脸举手站起身:队长啊,我们想学,人家也不一定收啊,那不是和人家抢生意做吗?
哪有这么严重,共同发展,互帮互助嘛。
队长道。
队长,我们县和隔壁县年年都为了先进县互相比较的,我觉得你这想法太天真,实现不了。
杨继西倒是想起周大舅舅,他年轻的时候认识不少人,于是下了会后,他就去了周家大院。
周大舅舅听了他的来意后,笑眯眯地说道:不说别的地方,咱们队里,就有一位炒茶师,但他多年没有收徒了,能不能让他收,那得看你们队长的本事,他年年都会炒茶,老伴儿,你把老郑今年做的茶拿一包出来给继西带回去。
杨继西带着那包茶回到生产队,此时天都快黑了,但是他没有回家,而是直接去了队长家。
队长这会儿愁得吃不下饭,被他媳妇儿骂着呢。
见杨继西来了,队长媳妇儿立马露出笑:继西啊,吃饭没?一起吃。
吃了吃了。杨继西笑着拿出那包茶,跟队长说了来意,队长赶紧烧了开水,把那茶泡了出来,与杨继西一个人一碗。
这茶不错,我觉得和县里卖的差不多。队长双眼一亮道。
我大舅说,这位郑师傅已经好多年没收徒了。
你们说老郑啊?
队长娘已经快八十岁了,这几年脑子也时清楚,时糊涂的,这会儿正拿着木勺吃着米糊糊,闻言忽然搭了一句话。
是啊娘,队长大声地把那人的名字念了一道,您还记得这个人?
队长娘想了想后点头道:我知道这个人,他会炒茶,年轻的时候去外面学的,我知道。
她就反复地说这个话,队长无奈道:您吃饭吧。
这也说明这位郑老师傅确实有本事,于是队长就开始不停地往那边跑,这跑了快半个月,才把郑老师傅请到了他们生产队来。
郑老师傅就一个条件,让队长选出二十个人出来,然后他再自己选出几个跟着自己学炒茶的本事。
队长想了一晚上,选出二十个性子比较好,也很耐心的人出来,其中就有杨继西。
他是挨个上门通知的。
到杨家大院的时候,杨继西正在吃饭,今晚吃鱼,红烧鱼,嫣嫣正在等杨继西给自己挑鱼刺。
见队长来,孙桂芳赶紧添了一副碗筷,但队长只喝了点水,并没有留下吃饭:你吃了饭,下午两点到我家去一趟。
杨继西有些惊讶,这里面还有自己的份儿。
记得来啊。
好。
杨继西应着,到了点就往队长家跑。
郑老爷子七十出头,年纪已经算比较大了,可人家精神非常好,人越比较严肃。
他看着面前的二十个人点了点头,然后先带着他们去收茶,就是在茶林那边,等着队里的人把茶采摘好拿下来时,他教大家怎么辨别茶的好坏。
下午就在队长家开始炒茶了。
用的是稍微老一点的茶,不是茶尖,那玩意儿可老贵了,不能拿给他们糟蹋。
学了一个下午,杨继西最大的感受就是烫手。
运气不好,手能搞几个大泡挂着。
得搞个手套。队长看完后道。
于是第二天就亲自去县里采买了,这是用的队费,为了让村里能有人炒茶,队长也是拼了。
郑老爷子就在这边住下了,每天杨继西他们都要去学习,一个月后,原本的二十个人,也变成了三个人。
其中就有杨继西。
另外两个的岁数比杨继西大,三十多岁了。
郑老爷子对杨继西是最严厉的,因为三个人中,他炒的茶最容易糊,但是出好茶最多的也是他。
所以郑老爷子时不时还会来他家里,给他加练。
家里没有沾过油荤的锅就是新灶房这边的,所以杨继西便在这边炒茶,春茶已经过了,那就等再迟一点的茶,反正有得忙。
三个月后,郑老师傅被杨继西三人送回了家,还在郑家吃了顿饭。
杨继西走的时候和另外二人分开了,他去周家大院坐了坐。
这一去才知道,周三舅住院了。
于是他便去了镇上卫生院处。周三舅也是胃不舒服,杨二奶奶他们也不知道这事儿,等杨继西回铺子,跟他们说了,这才知道。
杨二奶奶跺脚:怎么一个两个住院都不跟我们说一声!
说怕麻烦我们。杨继西道。
这哪里是麻烦?杨二奶奶和杨二爷爷带着东西气势汹汹地去了卫生院,把周三舅数落了一番后,又问了一下他的身体,这才离开。
陪着周三舅的是周三舅娘,杨二爷爷让周三舅娘跟着杨二奶奶回铺子上,自己守着周三舅。
傍晚杨继西提着饭菜过来,让杨二爷爷回家吃饭,他守着周三舅。
两天后,周三舅出院,杨继西也回了生产队。
刚到生产队,队长就开会了。
这是说电线杆的事儿,杨继西自然是报名的。
电线杆弄好,他们生产队就能通电了!
这一忙又是一个多月。
就在队里要秋收的时候,狗蛋举着通知书跑回家,他被县中学录取了。
月华也被录取了。
别看狗蛋比月华多读几年,可他在村小学又从头开始念了,和月华是一个年级的。
杨老汉恨不得敲锣打鼓告诉大伙儿狗蛋被县中学录取了。
杨继南夫妇抱着月华眼睛红红的,月华还得安抚二人。
而杨继西夫妇也在商量下半年嫣嫣念书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