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阅卷需要时间,第一轮不能立即出结果,因此所有人都需要参加第二轮的文赋写作。
也就是说虽然全部人都要写赋,但第一轮结果出了之后,第二轮学子所作文赋将有一半直接作废。
第二轮以“滨州风土”为题,做一篇赋,字数在两百到五百之间。
其中,出题两个刻钟,作诗半个时辰,作赋一个时辰。
伴随着考试开始的铜锣声,宁文洲就开始琢磨出题了。
清雅正的要求,倒不是限制,估计是防止考生搞骚操作的。
这事朗玉宣跟他们八卦过,说是某一届书院大会,也是这样的比赛。
一个考生给对方出题,要人家赞扬五谷轮回之物,拿到题的考生直接奔溃。
后来这件事闹开,惹得一片骂声,都言一个赢得卑鄙,一个输得憋屈。
自那以后,就出了这样的规定。
宁文洲想了想,确定了主题——苔花。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宁文洲的灵感正是来源于此,这个主题不常见,足够对方伤脑筋了。
随后,宁文洲又规定了韵脚、平仄对仗等。
很快,出题时间到,双方交换题目。
拿到对方题目,宁文洲额头一疼,对面估计看出他是个南方人了,主题是——大漠景色。
呵呵,他宁文洲这辈子就没见过沙漠。
好在夫子们见多识广,当年宁山长也在西北荒漠当过几年边官,得好友也就是云父支持方才辞官来了芸州。
边关苦寒,宁山长时常给宁文洲说起边关的风土人情和大漠风景。
而之前,宁文洲又看了一夫云见山所作的大漠图,他对画中辽阔的景色和耀眼的落日十分记忆深刻。
宁文洲回忆着自己看到那幅图的震撼,脑海里响起父亲对大漠的描述。
再一看要求的格律,宁文洲瞬间来了灵感。
提笔,一气呵成写下一首诗。
宁文洲以为时间还早,不料他写完一看,作诗时间已经过了大半。
将所作的诗读了几遍,检查过格律没有错误,宁文洲一字未改,就準备交差,开始琢磨文赋的写作。
来到滨州也有一段时间了,纪夫子也带他们多次出门,在滨州城和附近游览。
纪夫子有经验,知道书院大会一定会出举办地所在之地有关考题,故让他们多注意观察滨州的风土人情。
宁文洲也尝试写过描述滨州风土人情的文赋诗作。
但宁文洲始终觉得,他对滨州的描写过于浅薄。
滨州沿海,但在海运没有被发展起来之前,这里十分荒芜且贫苦。
穷山恶水出刁民,这里民风彪悍,便是现如今滨州繁华,也能轻易窥到滨州人自古的彪悍民风。
后来,战乱时期,大量的人来到这里躲避战乱。
他们给滨州带来了人口、技术、书籍等,滨州本就贫苦,来了外乡人抢食,自是矛盾重重。
外地人和本地人矛盾重重,血拼是常事。
但沖突不能解决问题,最终,迫于生存,本地人和外来人暂时合作,先是造出了大渔船,通过捕鱼缓解了矛盾。
最后,更是一步步造出了出海的大船,这些大船载着茶叶、布匹、瓷器等东西,出海贸易换来香料、珠宝、黄金、良种等。
自此,滨州商贸一步步走向繁盛,但本地人与外地人还是没有彻底融合在一起,即使是到了如今,滨州依旧有本地人与外地人之分。
两方互相争斗,各不相让,提起对方,均是一脸鄙夷。
但宁文洲观滨州各地县志,发现无论是外地人,还是本地人,均客观承认了对方在发展滨州商贸时出的力。
想了想,宁文洲以描述滨州码头繁华景象为切入点,忆往昔艰苦岁月,叹开辟事业之艰难,赞滨州百姓之坚韧,言开辟商路之奋勇,代代相继之努力,建繁华商贸之传奇。
写完这篇赋,时间已经过半,宁文洲将这篇赋检查一遍,抄写在答卷上。
出了考场,看着等着的纪夫子等人,宁文洲有些忐忑,他没把握自己能进决赛。
大家也知道宁文洲的心情,没有多说。
正好算学和书法、画艺初赛的成绩已经出了,大家去看了成绩,发现云见山、徐晨星、程忍冬、苏信源都顺利通过,高高兴兴回去了。
第 136 章
九月十五, 骑射複赛。
即使是複赛,骑射仍然安排在了郊外的云滨书院。
张全武依旧坚持不要大家送行和观战,云见山等人只能在院子里等待张全武回来。
张全武一走, 宁文洲就问:“为啥不让我们去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