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道他今天找上门,并不是因为替爱因斯坦暴打不平,而是因为不同意自己提出来的宇宙膨胀和大爆炸,呸,盘古氏过程吗?
“误打误撞,误打误撞罢了。
“爱丁顿先生,您也知道,我一直都对仙女座星云那些星云感兴趣,之前还找您聊过几次。
“所以这次刚一得知美国的哈勃博士在星云测距方面取得了突破,我便向他索要了具体数据。
“这并不是我的功劳,我只不过是恰巧把两个前人的研究联系到了一起而已。
“难道说您认为宇宙并不是膨胀的吗?可是现在事实和数据就像房间里的大象一样,是不容被忽略的。”
“我没说宇宙膨胀是错误的,相反我还很认可你的科学头脑,能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就找出星系距离和速度的关联。你能获得诺贝尔奖实至名归,如果诺贝尔有天文学奖的话,我绝对第一个提名你。”
既然爱丁顿也同意宇宙是膨胀的,可他为什么还是一副生气的表情?陈慕武想不通。
爱丁顿话锋一转:“只是你的行为有些让我生气。我仔细看了报纸上全文刊发的你的获奖感言。你在里面说:
“斯里弗发表了二十五个星系的退行速度,而哈勃给出了十七个星系离我们的距离,其中有十四个星系,和斯里夫发表的星系重合,而剩下三个则没有找到他们的具体退行速度。
“你说的一点错误都没有,斯里弗的那篇论文,是在1917年发表的,里面确实只有二十五个数据。
“所以我也就确定了,你一定是没读过我在去年刚一出版之后,就送给你的那本《相对论的数学原理》。
“为了写这本书,我特意向斯里弗索要了他在1922年2月观测到了最新数据,并全文刊载到了书里。又经过五年的观测之后,斯里弗已经测量出了整整四十一个星系的退行速度,你没找到的那三个星系,也都清清楚楚地写在书上。”
说完话的爱丁顿,走到陈慕武的书架上,抽出他写的那本书,重重地拍在桌面上。
第121章 一百三十年一遇
前年,爱丁顿确实在他的那本书刚一出版之后,就送给了陈慕武一本。
陈慕武当时也很客气地说了一句,自己有时间一定拜读。
可这时间一拖就是小两年,爱丁顿的这本书,陈慕武却是一直都没翻开过。
他现在觉得很尴尬。
那感觉就像是,自己明明已经在微信上和人说过晚安,然后在楼下烧烤摊上羊腰子啃得正香的时候,却被别人抓了个现行。
陈慕武的第一反应是想要狡辩一下,看能不能把这件事情给敷衍搪塞过去。
但是他又想到多说多错,只能十分不好意思地向爱丁顿承认,自己确实没好好看过他写的那本书。
当然爱丁顿也并不是真的因为这么一件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事情而大发雷霆,他的心里只不过是有一股怨气没能发泄出来而已。
毕竟任谁辛辛苦苦写得一本书,还专门给人送了过去,结果几年之后得知,别人根本看都没看,知道这个真相之后,一定都会生气的。
陈慕武决定转移一下矛盾,来上一出李代桃僵。
听爱丁顿话里的意思是,他当然赞同宇宙膨胀学说,也认为陈慕武在量子力学上总结的各种方程也好概念也好,都是物理学上的重大发现。
但是即将来英国的那个人不这么想。
陈慕武觉得或许可以请爱丁顿帮忙,好好劝说一下他的那位固执的老朋友。
“爱丁顿先生,你知道爱因斯坦博士即将去伦敦的皇家学会,领取今年的科普利奖章吗?”
“我知道有这么一回事。”
“卢瑟福爵士和我说,这枚奖章其实并不需要到现场领取,可是在皇家学会致信爱因斯坦之后,他仍然表明要亲自到现场来领这枚奖章。
“我始终觉得领奖章只是他在英国的借口之一,爱因斯坦博士的真正目的,可能是要来英国教训我。”
“我没明白你的意思,陈。”
他这一番话说的确实没头没脑,爱丁顿怎么也不能把科普利奖章和教训陈慕武联系到一起。
陈慕武只能把他提出波动方程的概率波解释,还有不确定性原理之后,爱因斯坦曾经多次或直接或间接的表示他不接受这两种概念。
他不光曾写信劝陈慕武放弃歪理邪说,还多次通过《柏林日报》发声反对,在陈慕武获得诺贝尔奖之后,他还通过哥廷根大学的玻恩让布莱克特给自己带话,邀请自己去德国进行交流访问。
他的两个好朋友玻尔和埃伦费斯特,也都有意居中调停他和陈慕武之间在学术上产生的矛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