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的明孝宗朱祐樘就是我说的,一生只有皇后一个没有任何嫔妃的皇帝了。
张皇后可是从来没有约束过外戚,放任自己的亲人为非作歹藐视国法无恶不作,
朱祐樘还因为对自己的皇后爱重有加而不加以约束。
可见朱元璋想要防止后宫干政和外戚专权,规定后妃的出身必须是平民女子也没什麽实质上的作用。
外戚干政与否,还是看帝后会不会约束罢了。】
朱祐樘:“……”
脸突然热了起来。
他也不是不知道自己的小舅子和岳父们不好,但是平常都是为了皇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来着。
现在被天幕这麽点破……
朱祐樘多少有点不好意思了起来。
难道真的要约束一下?
朱祐樘不是太好意思,他并不是很想让自己的皇后不开心。
【除了约束外戚之外,徐皇后在后宫也很努力。
除了侍奉朱棣恭敬外,还教育皇太子和诸王要孝亲恤民,教育嫔妃要恭敬和睦,
对于亲戚也有诸多约束,教育他们要遵守法令和规矩,
听闻亲戚稍有放纵之事便召入宫中加以训责,听闻有谦逊慎重的亲戚,也不时召见给予赏赐以资鼓励。
她也不是那种残酷的人,下人有犯错的便教育他们改正。
朱棣勤政爱民、崇尚俭朴,徐皇后也同样如此,不喜欢华丽的装饰,自御俭素,后宫之中便形成了节俭之风。】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徐皇后是会照顾女性的。
她懂得任人唯贤,时常召见和任用有才能的女官与妇女,领导她们发挥才干。
据记载,永乐时期,御史翁庆巡按四川,为人刚正不阿,后来被人连累下狱,
翁庆无子,她的长女效仿缇萦救父,到京城上书代父请罪,徐皇后甚为感动,就将她召入宫中,做了三个月的女官。】
第208章 第二百零八个老祖宗很骄傲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 徐皇后也是很费心。
当初册立皇太子,封汉、赵二王,徐皇后便对朱棣说:
“太子是国家的根本, 诸王承担着藩屏帝室的重任,要选择成熟稳重品行端正的官员辅佐教导他们, 使之成为有道德修养与才识度量的人。”
朱棣对她的话予以赞同,并表示“此朕所注意也”,
又对徐皇后说:“从前父皇的制度, 东宫官属都让大臣兼任,才能不生嫌隙,今后东宫重臣都选择贤能的大臣兼任。”
徐皇后表示认同, 并再次提醒朱棣留意汉王、赵王也应该尽早教导。】
【说实话,如果徐皇后去世的没有那麽早,那麽朱高炽后面遇到的问题也大概率不会发生。
男的在孩子的教育上真的是有点那个的, 你看刘彻, 你再看李世民, 然后你再看看朱棣。】
朱棣:“???”
他怎麽了就跟刘彻和李世民在这上面相提并论呢?
虽然能和千古一帝们相提并论这件事让朱棣挺开心的,但是在这种事情上面相提并论那就没有必要了。
为什麽不说他开疆拓土的事情跟刘彻李世民比啊, 这俩又没有御驾亲征。
【徐皇后虽然提到了让朱棣尽早教导老二老三,但是朱棣还是更宠爱这俩儿子,比起太子更甚,
在徐皇后还在的时候, 两人还收敛着点, 没有什麽出格的举动。
不过在之后嘛……】
徐皇后:“!!!”
之后她的两个儿子怎麽了?
【说了这麽多,徐皇后听起来是不是已经很忙了, 又要辅佐君王,又要整肃后宫, 又要教导儿子,还又要马不停蹄的生孩子,
但就算是如此,徐皇后还笔耕不辍,着书立说,叙述马皇后的教诲并加以扩充写成《内训》二十篇用以教导宫中后妃,
又类编古人的嘉言善行,写成《劝善书》,颁行天下。
因其佛教信仰和维护朱棣正统性的政治需要,编纂了《梦感佛说第一希有大功德经》《佛说五十三佛大因缘经》《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神僧名经》等经书。
此外,《千顷堂书目》中还收录《仁孝皇后诗集》一卷,不过很可惜,由于历史原因,已经失传了。
对徐皇后的着作朱棣也很重视,再加上他是个出书狂魔,所以在永乐五年徐皇后去世后,朱棣将《劝善书》大量印刷,颁给臣子及各地的府、县学。
并将《劝善书》收录入《永乐大典》中。】
【这样一个如果是男子可以封侯拜相不在话下的女子,就这麽在后宫里蹉跎了自己的一生。
作为后人,尤其是女人,我对此是很遗憾的。
因为她作为女人之中站在最顶处了的人,若是能够为女子发生,那明朝女子的地位可能还会好一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