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外,智不及谋,勇不及断。作为曾与张庸并称为“帐中双英”之一的诸葛默,姚知微的左膀右臂,她从来都不是个优柔寡断的人。当然,在某种特殊情况除外。
“元初二年……元初……”诸葛默言罢,轮到殷姒开始头疼了。
她很漂亮,但此刻的脸色实在算不上好。
诸葛默小声提醒:“殿下践祚,改元元初。”
“殿下,即蜀王殿下。”
“蜀王?”
脑袋里似有万马千军在奔腾,殷姒头痛欲裂,平白踉跄了两步。耳边是一阵嗡鸣,眼前是一片扭曲。诸葛默好像掀开了纱帐起身,嘴在翕动,可她到底说了什麽,自己一个字也听不见……
泰和四十四年,岁在丁酉。
深受天子喜爱的两道节度使康靖忠,因谋求封爵,开罪于世家。其寒门出身,行伍发奋。见幸于君,所以掌两道之军政。出无门第,虽忝高位,显贵亦不与之交。宰相常彧尤恶之,数言天子,康靖忠乃卑鄙之人,不堪大任。
对此,皇帝姚元睿一笑置之,却也搁置了康靖忠的请封。康靖忠因此怀恨在心,二人间的争斗,也在请封一事不了了之后愈演愈烈。终于,在天子六十千秋那一年,康靖忠举兵了。
大虞节度使本就权重,康靖忠一人却兼两道职,不可谓势微。且河东、河北两道相连,他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西、南并进,所经辖土,是势如破竹。东都洛阳陷落的太快,所以,看着自己的千军万马,康靖忠犹豫了。
君君,臣臣。
陈胜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时,不是说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孰君,孰臣?
于是,盗覆两京,乱逾三年。
大虞立国后,太宗登基以来维持近百年的盛世,终在燃起的兵隳中,毁于一旦。期间,天子仓皇西狩,入剑南。蜀王姚知微临危受命,从姚元睿那得到了高祖曾为太宗特设的“天策上将”一职后,方率蜀军出川。
此后,她口衔天宪,领兵平叛。蜀王文书,等同天子御旨,州县皆从。兵马调动,自有不服者。太子姚知载据守长安,南方各怀心事的诸王也企图借此乱世,染指神器。他们是她的兄弟叔伯,是她的宗族血亲,也是她君临天下的拦路虎、绊脚石。
所以,他们是可以牺牲的敌人。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姚知微知道,她需要沉得住气。所以,即使她手握的杀器能快些结束这场声势浩大的反叛,她也得按兵不动。只冷眼看着各怀鬼胎的兄弟们,在各地结党。游说世家,鼓动官吏,募兵加入平叛。
不知道是姚家未失民心,还是康靖忠名不正言不顺。或者是,他有着一半胡人的血脉。总之,各地义兵骤起。依靠那些力量收複失地虽难,但抵抗叛军南下却是足够了。
康靖忠此人勇而少谋,干大事虽不惜身,却贪图享乐。
许是之前的胜利来得太轻易,长安也围在他手里,看上去朝不保夕。以至于他犯了兵家大忌,竟大手一挥,让叛军西、南两线并进。
明明占着洛阳,立了自己的朝廷,他也不知安民,还放任手下鱼肉百姓。自己倒是抢着先学了皇帝那一套,整了个三宫六院。这也就罢了,他甚至还屠了不少没把他放眼里的世家大族没来及迁走的旁支。
以至其势,看似锐不可当,实则内外交困。在姚知微率着自己麾下六年的新兵加入战场后,没几个月就逆转了形式。而后用时一年,收複了两京。用时两年,安定了河东、河南两道。大势已去时,康靖忠被其残部枭首献上。自此,这场轰轰烈烈烧了三年的烽火,终于被扑灭。
此战中,居功至伟的姚知微,也就成了衆人侧目的存在。
她的位,她的权,她的兵。
尤其,是兵。
兵者,兇器也。
一道节度使能在社稷险些倾颓之际,迅速集齐四十万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甲士用以平叛,本身就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何况其麾下亲兵,配备了杀伤力巨大的火器。那些火器在战场上,让蜀军有如神助。而此前,并无人见过这种东西。它们的威力,也同样让人胆战心惊。
所以,蜀王在剑南这麽多年,都在做些什麽?
她,又想做些什麽?
第092章 你我(四)
“天子未奉, 殿下如此……是否有些过于心急?”
“丁酉之乱,久逾千日。祸延苍生,白骨遍野。太子战死,诸王就义。君父白头, 本王亦忧。”姚知微没有卸甲, 单臂抱着头盔, 擡起头, 望着眼前高大威严的太极殿。
长安被围三月, 终究没有失陷。外城的城墙虽然遭殃,塌了不少,但却把城内的皇家殿宇护得很好。华屋美厦, 迎着秋日的豔阳,仍旧是金碧辉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