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1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折腰 > 第334页

第334页(1 / 1)

('

上元节是十五日,穹顶自然是圆月高挂。长安城中张灯结彩,灯与月交相辉映,点亮了整个夜晚。因为每年皇帝都会在上元假节日亲临或是派人来和风门撒新岁刚铸的铜钱,所以和风门城楼下特意辟出的广场上被来捡钱的百姓围得水洩不通。

达官显贵与文武百官很少会凑这个热闹,毕竟年节朝廷会给他们发节礼。不过平民百姓,无论男女老少,都希望能得到一枚新钱,替自己在新岁里讨一个好意头。更重要的是,在这一年一度的盛会里一瞻龙颜。还有那麽多大人物,都是平常难得一见的。当然,宫廷设台许士庶共赏的演出也值得观看。

新岁是泰和四十一年,姚元睿十六岁登基,至今也有五十七岁了。饶是人人见天子都山呼万岁,但作为天子作为凡人,也依旧活不到万岁。不过跟大虞的历代先君比,姚元睿已是高寿。

得益于年轻时的自律,而今姚元睿的身体依旧硬朗。经年累月的养尊处优带来不少好处,例如比起满头白发的同龄人来说,年近花甲的天子只是青丝沾雪、鬓染微霜。看起来,似乎没有一点老态龙钟的样子。倒是他身后的万家宝和一衆宠臣,手脚不再麻利,步履也不再矫健。

吴王姚知诲年近四十,已经蓄起了胡须。他生母出身卑微,容貌平平,被醉酒的姚元睿宠幸了一次,这才生下他。所幸其遗传了姚元睿的眉眼,但在以“俊美”着称的姚虞皇室里,仅凭此,他也只能算是五官端正。没曾想留了寸许长的青须后,气质为之一变,整个人愈显成熟稳重。

同晋王姚知载、齐王姚知礼、宋王姚知谨这些年纪相去甚远的皇弟们比起来,吴王姚知诲在百姓面前的形象,更类储君。毕竟国赖嫡长,在大多数没有能力和资格娶妾的黎民看来,长子继承家业似乎是约定俗成的规矩。

大虞人人皆知,自泰和三十一年太子谋反一案后,天子似乎对立后、立储之事失去信心。昔日不受宠而早早外派出京的皇子们被接二连三调动,在外迁转,归途不可期。侥幸留下来的四位皇子,至今也没有任何一位有入主东宫的迹象。不过,民间似乎更偏向吴王姚知诲,而官场则更看好晋王姚知载。

晋王之母王贞出身七大世家之一,宠冠六宫,摄掌凤印,素日里仪仗与皇后同。可惜姚元睿予其皇后之实而不予其皇后之名,其子姚知载也就依旧名不正言不顺,是庶而非嫡。故太子之位,仍然悬而未决。乍一看,似乎姚元睿的每个儿子都有机会,只是留京的几个赢面更大而已。而赢面大的皇子里,又以吴王、晋王呼声最高罢了。

其实齐王姚知礼若想争一争,三兄弟倒能来个三足鼎立。毕竟汝阳陈氏倒后,清河崔氏便荣登七大世家之首,其实力不容小觑。不过姚知礼一向与皇帝公然唱反调,那些举棋不定的小人就是想站队,也断然不敢站他。而且清河崔氏另压有宝,并不是完全置身事外。

“陛下驾到——”

随着姚元睿站定,城楼上的小黄门齐声唱驾,广场上人潮如海,顷刻化作伏地的破浪。只听震耳的呼声从四面八方传来,喧阗破云:“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姚元睿和蔼地笑着,吩咐身边人传令平身。于是城楼上负责扬帝音、传令旨的一十六名小黄门,又是一阵异口同声。待底下百姓纷纷起身,目光灼灼地盯着城楼,早已安排好一切的礼部尚书彭彰轻轻击掌,便有穿戴一新的侍者鱼贯而行,端着装有黄澄澄新钱的漆盘,低眉顺眼地走至御驾前。

彭彰适时开口:“新币已备,臣礼部尚书彭彰,求请陛下拨钱,赐福万民,与之同乐。”

姚元睿颔首,接过万家宝捧来的一把崭新的铜钱,走至垛口,尽数撒下。底下人声鼎沸,早已争抢起来。士兵们大声呵斥不许哄闹挤压,也无济于事。姚元睿象征性的丢了两捧后,便看够了热闹,吩咐道:“诸君与朕同乐,一齐为百姓赐福,贺大虞国祚绵长、盛世永在。”

“儿臣遵旨。”

“臣遵旨。”

自是异口同声的一答,有着万衆一心的气势。然而人心隔肚皮,应声的这些人难免各怀鬼胎。吴王与晋王争相撒钱,拼着谁底下人站得更密。常彧陪在姚元睿身侧,乐呵呵地恭维他的功绩。其余人各得一捧,论资排辈,按照顺序轮流到城垛口撒钱。毕竟城楼再大,前面也站不下这许多人。算上仪仗与参宴的显贵,可足足有六百余人,更别提还有那些带甲举旗的士兵。

赏钱很快分发完毕,姚知诲走至御前,恭敬地请示:“父皇,儿臣的灯已经準备好了。” ', ' ')

最新小说: 作精公主穿书后 重生世子悔不当初 妧妧 穿成影帝家的小废柴 白月光他爬墙了 穿越之不当师尊 反派少主的炮灰亡夫 海底禁止养猪 荒野时代 极品炮灰上位记[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