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唔……”殷姒咬住了唇。
“出去!”
只一瞥,姚思嘉就瞪大了眼睛。随着一声低喝,她猛地缩回身子,拔腿就跑。跑了一半,又突然顿住,贴心地折返回去带上了门。
“搞什麽……”姚思嘉捂着脸,回想起方才那一幕,浑身发烫。她跑出院子,在夜风抱紧了自己,轻叹道:“原来饱饮相思之苦的,就我而已。”
……
朝阳破云,东方既白。七月里的暑热渐消,晨风稍显凛冽。不过日影至中时,阳光仍是灿烂的。昨天被一场大雨浇湿的土地,不过一晌的功夫,就开始变干。
洛阳城外,準备回师长安的玄甲军整装待发。属于蜀王的旌旗盛列于戟戈林立的阵中,迎风展蕩。会于此地的朝廷官员、世家子弟以及来挣前程的士庶齐往送行,场面好不壮大。
“诸君不必再送。”姚知微翻身上马,对一路跟随的衆人拱手道,“前方战事,还须何节帅、王节帅和各位将军费心。洛阳城修葺事宜,托赖原公子劳神。”
“待本王迎回天子,盛筑西京,再複朝廷,必将诸位之功,一一奏明。他日告庙策勋,无忘一人劳苦。”
何珣俯首抱拳:“为国尽忠是臣等的本分,请殿下放心。”
暂授淮南节度使王雩点头附和道:“何大人所言甚是,臣等必戮力同心,以报朝廷。且赖殿下之力,洛阳一战叛军大败。今后逆贼若闻王师再至,敢不望风而降?”
“国有殿下,真天降鸿福也。”
“哈哈,王大人此言极是!”原济笑眯眯道,“臣等来迟,本该领罪,幸蒙宽宥,又委重任,不敢不殚精竭虑。殿下既能运筹帷幄,理应坐镇西京安抚民心,以承四海之望。”
姚知微颔首:“闻诸君赠别之语,本王之心可安。”
“思嘉。”
姚思嘉闻言上前,低着头道:“姑姑……”
“受事为君臣,你要好好做。倘若行事有失,本王绝不徇私。”
“是,元帅。”
“……”姚知微望着她发红的耳根,欲言又止。
她顿了顿,移目望向盯着自己的衆人,再次一揖:“诸位留步,本王在长安静候佳音。”
随即在一声声保重中调转马头,领着千骑,扬鞭西去。
第211章 时势(三)
泰和四十五年, 夏,七月初九,姚知微引兵还京。
同月十一日,蜀王以天子名义降诏陇、蜀二地, 征发民夫六万, 筑长安、洛阳所隳之宫室。另依《族望录》, 选迁各道名门、豪右充两都。
秋, 十月甲辰, 王师西征大捷,河南道失地尽複。月望,兴庆宫複。廿四日, 迎帝与诸王入长安。
鸣锣喝道,乘舆张盖。五色安车上, 姚元睿望着阔别已久的长安城, 心中百感交集。
御道旁,文武官员的面孔实在陌生。换上五彩绢甲的兵士不减威武, 看向他的目光却并无敬畏。迁徙入京的百姓虽口称万岁,然而免礼之后, 一个个竟探头探脑,直面天颜。
作为一只敏感的政治动物, 姚元睿心里很清楚:这些人夹道所迎的并非自己, 而是在顺从即将得到那份至高无上的权力的主人。
牵马为帝前驱的姚知微, 坦然接受着衆人的叩拜。张庸领着暂授所缺之职的各家子弟, 服朱穿绯在后。另有提剑执戟的披甲卫士,护卫左右。随天子返京的诸王则被裹挟在队伍中, 进退不由自己。
先前与帝叙过父子之情的成王姚知临,见势不免心惊。
“蜀王摆出这等阵仗, 分明是不把我们放在眼里……”姚知临压低了声音,边走边同身边的兄弟窃窃私语。
“嘘——”端王姚知祎拉了拉姚知临的衣袖,而后擡起头迅速张望了一下。待发觉没有人看向这边,他悬着的心才堪堪放下:“这话也是咱们能说的?你不想活我还怕死呢!”
“就是,”景王姚知浚不动声色地同站在自己与姚知祎中间的姚知临拉开距离,生怕惹祸上身,“四哥,你……你离我远点……”
嫡子不存,庶长亡故,姚元睿尚在人世的皇子,还有十一人。逢此良时,他们生出些旁的心思也情有可原。但当初在梁洲大营、后来在剑南锦官,大家已经领教过这位姊妹的下马威。更何况蜀王的身份、地位以及传言,总能让一些自幼荒废且素无大志的亲王畏惧。所以,早有人按下心思,只去静观其变。
然而野心大涨的,也有人在。
这一辈皇子中论起齿序,当以行二的端王姚知浚为首。不过对于皇位,他是有心无力。毕竟他的母妃是岭南百越叛乱时被俘的当地贵女,因姿色上佳而进呈宫禁。在得宠的那段时间里,怀上了姚知浚。不过她在妊娠后走了形,自此再未承恩,没过几年就郁郁而终。 ', ' ')